本文所指的高校學生組織主要是指高校學生會組織和學生社團組織。當前面對新形勢、新要求,高校必須加強對學生組織的指導,具體可通過本校團組織來實施。指導學生會組織、學生社團組織的工作,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也是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基本任務之一。
一 加強對高校學生組織的指導是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舉措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正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從全球范圍上看,正如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的概括:“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曲折中發(fā)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與此同時,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和價值取向的多樣化趨勢也在加劇。從國內情況看,正如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的概括:“改革開放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近三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對外開放日益擴大,黨的理論與時俱進。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yè)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
在這一時期,青年大學生群體也在發(fā)生著變化。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一大批適齡青年開始接受高等教育,大學生的精英意識有所減弱。他們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面臨著大量外來文化思潮、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沖擊,部分人出現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同時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進人大學校園的80后、90后一代青年中獨生子女增多,大多數學生自幼生活條件相對優(yōu)越,艱苦奮斗精神淡化,所受的挫折較少,心理素質欠佳,團結協(xié)作觀念較差。另一方面,隨著電腦和互聯網技術逐漸走人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其影響力日益增強,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語言和行為因此悄悄發(fā)生著變化。
在新的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在社會變革加劇、多元文化激蕩、價值取向多樣的背景下,確保高校學生組織沿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二是在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的情況下,確保高校學生組織以合適的方式良好運作;三是在黨和國家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勢下,確保高校學生組織有更大作為。因此,高校必須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加強對學生組織的指導。
二 加強對高校學生組織指導的主要任務
當前在加強對高校學生組織的指導工作中,高校團組織需要加大力度,從以下五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政治方向上的指引和把握上下功夫。大學是各種社會思潮匯集、相互激蕩的地方。大學生思想活躍。善于接受新事物,但是社會閱歷少,理論基礎薄弱,在復雜的社會斗爭中,往往不能全面、理性地看待社會的發(fā)展,容易在思想上產生困惑、迷茫。大學及大學生的這種特殊性作用于學生組織的工作和活動時,難免會出現方向性的偏差。因此,加強對高校學生組織的指導首先要對政治方向加以指引和把握,確保學生組織在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使之圍繞高校的服務工作大局開展工作和活動。
二是在工作方式的示范和導向上下功夫。團的工作方式是學生組織學習和參考的方向。“所謂團的工作方式,就是團組織履行職能、發(fā)揮作用的具體方法和形式,主要包括團的活動方式、領導方式、資源獲取方式和團的基層組織建設方式。”目前部分學生組織在運作過程中出現了決策獨斷、內部斗爭、選舉不公、官僚習氣、形式主義、活動過濫等現象,或是在工作方式上存在問題。高校團組織要在工作方式上提供示范,加強導向。例如,在組織建設方面要維持學生組織工作的傳承性;在活動方式方面宜采用項目化的運作方式;在維護學生合法權益方面應當通過組織內部途徑進行;在反映同學呼聲方面要自覺為學校的發(fā)展建言獻策。
三是在干部隊伍的培養(yǎng)和教育上下功夫。學生干部是學生組織的中流砥柱,他們的個人素質、工作水平直接決定學生組織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影響學生組織的建設和發(fā)展。因此,加強對高校學生組織的指導就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組織干部隊伍的建設,加強對學生組織干部隊伍的培養(yǎng)和教育。在這方面我們的做法是:公開選拔,強化責任意識;優(yōu)化組合,組建合理團隊;駕馭大局,帶好領頭羊;加強培養(yǎng),促進干部成長;以人為本,摒棄工具性使用;放手工作,發(fā)揮干部才干。就總體而言,要培養(yǎng)一支“黨政放心,青年滿意”的學生干部隊伍,并達到提高工作成效與促進人的進步和諧統(tǒng)一的目標。
四是在組織文化的塑造和建設上下功夫。組織文化是一個組織的內在精神和靈魂所在,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加強對高校學生組織的指導就要重視塑造和建設學生組織的組織文化。這主要是培育優(yōu)秀的學生組織精神,提升先進的服務理念,創(chuàng)設良好的活動環(huán)境,塑造學生組織良好的形象。我們在實踐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嘗試構筑學生組織的文化:樹立形象,建設學生組織的表層文化;建章立制,建設學生組織的制度文化;鍛煉提高,建設學生組織的學習文化;民主科學,建設學生組織的運作文化;奮發(fā)有為,建設學生組織的價值文化。
五是在具體工作中的聯系和幫助上下功夫。加強對高校學生組織的指導,最終要落實到具體工作中的聯系和幫助上。高校共青團組織要把學生組織納入共青團的工作體系,密切與學生組織的工作聯系,進行資源整合,幫助學生組織開展工作和活動。高校學生組織根據團組織總體部署的精神,按照青年學生的特點,適應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獨立自主開展工作,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等方面發(fā)揮作用。高校共青團對學生組織的指導作用也會通過學生組織自身的民主程序和積極主動的工作體現出來。
這五個方面是緊密相連、相互作用的。政治方向的指引和把握是基礎,工作方式的示范和導向是重點,干部隊伍的培養(yǎng)和教育是根本,組織文化的塑造和建設是關鍵,具體工作的聯系和幫助是落腳點。
三 加強對高校學生組織指導的重要意義
高校學生組織是大學生的群眾組織,其組織屬性明確要求其接受團組織的指導。例如,全國學聯章程第四章第十四條明確提到:“(高校)學生會、研究生會在黨組織的領導和團組織的指導幫助下,依照法律、學校規(guī)章制度和各自的章程,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然而,面對當前新形勢、新要求,通過高校團組織加強對學生組織的指導更有其重要的意義。
加強對高校學生組織的指導是團組織落實黨的領導、保證學生組織工作方向的迫切需要。方向問題是學生組織工作的根本問題,黨的領導是學生組織工作保持正確方向的根本保證。共青團指導學生組織的工作是落實黨的領導的具體形式之一。我國社會的歷史發(fā)展深刻表明,在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中,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和沖突不可避免地會對青年學生發(fā)生影響,而青年學生群體往往對復雜社會矛盾缺乏理性分析,看問題容易片面化、簡單化,容易為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高校學生組織作為代表學生利益或群體興趣的群眾性組織,保證其工作方向與黨中央一致是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的迫切需要。共青團作為黨的后備軍和助手,要落實黨的領導,必須加強對學生組織的指導,使之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決貫徹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自覺服從服務于黨的工作大局,切實發(fā)揮其在黨聯系青年學生方面的作用,使黨的主張變?yōu)閺V大青年學子的自覺行動。
加強對高校學生組織的指導是團組織發(fā)揮其作為先進青年群眾組織作用的必然要求。高校學生組織的服務對象是學校的廣大青年學生。共青團是青年的先鋒組織,由青年中的先進分子所組成,是積極、進步的政治力量,在我國各青年團體和青年中發(fā)揮核心作用。共青團先進性的體現必然要求以其群眾性為基礎。高校團組織通過對大學生的一般性群眾組織——學生組織的指導,發(fā)揮其作為先鋒組織的核心作用,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主題,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引導青年學生倍加珍惜難得的發(fā)展機遇和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社會建設中充分發(fā)揮生力軍作用。
加強對高校學生組織的指導是團組織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黨中央應對未來挑戰(zhàn)的戰(zhàn)略舉措。黨中央充分肯定共青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明確要求“高等學校團組織要把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同時也明確指出高校學生組織“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高校團組織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利用好這支依靠力量,通過加強對學生組織的指導,引導學生組織針對大學生的特點,開展生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始終高揚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把廣大青年學生團結在黨的周圍,充分調動他們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熱情和創(chuàng)造活力,共同肩負起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
總而言之,高校要適時地研究社會形勢和青年群體的變化,加強對高校學生組織的指導,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可靠的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設者服務。
參考文獻
[1]賴輝亮,郝瑞庭中國共青團工作全書[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5(8)
[2]鄭永廷,江傳月,等,主導德育論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導與多樣發(fā)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
[3]吳魯平,中國當代大學生問題報告[M],南京:江蘇人民 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