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下,為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而設計的一種教學模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而且是從教學原理、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任務、教學過程,直至教學組織形式的整體、系統的操作樣式。
一名出色的教師應該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筆者在校教務處從事教學質量管理的工作中,通過聽課(每學期平均聽20位教師的課,3年下來至少走進了120名教師的課堂)、各項教師講課大賽和與學生、教學督導等交流,以及自身教學實踐,深刻感受到充滿熱情的教學準備、認真投入的教學態度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
近二三十年來,創造性人才的培養為各國教育界所重視,并已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基本趨勢。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美國教育界就提出了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跨世紀人才的目標。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日本把發展創新能力視為國策,提出了“創造性科技之國”的口號。我國《高等教育法》也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這既是對國際教育大趨勢的自覺認同和明確肯定,也是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明確要求。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泰勒(G.w.Tanlor)認為:“創造性不但對科技進步,而且對國家乃至世界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哪個國家能夠最大限度地發現、發展、鼓勵人民的潛在創造性,哪個國家在世界上就會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立于不敗之地。”目所以,我們應該盡快縮短與發達國家的距離,不僅僅在理論上,也在行動上加以轉變,將課堂教學改革落在實處,利用課堂這個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更好地實現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
早在2006年北京舉行的高校黨建工作會議上,劉云山同志代表黨中央指示全國各高校要“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校園”。要求高校教師“愛崗敬業,教書育人”。就是要做到“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率先垂范,立德樹人”。今天,我們應該響應溫家寶總理的號召,大學課堂要進行啟發式教學,改變課堂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教學模式。課堂上各項活動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不得拖沓。每位教師可以依據自己的學科特點、教學風格制訂相應可行措施,督促學生全員高效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對缺課、不交作業的學生,任課教師要及時了解情況,找學生談話,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決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就如何上好每節課,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做好課前的備課工作。“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實現課堂高效,必須下足課前準備功夫,備課不是單純地寫教案,而必須備教材、備學生,不僅要花功夫鉆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教學的重難點,更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教學活動。仔細考慮課堂教學中的細節問題,對于課堂上學生可能出現的認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慮,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設計應急方案,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一堂課一般由學習、講解和練習三部分構成。講的時間不宜超過20分鐘,練的時間不宜少于15分鐘。這里的練包括教學過程中的訓練。課堂上要少講精講,多學多練。教師要精心安排學、講、練的內容,以保證各個環節的時間。教師不是企業的領導者,而是學生學習和做人的指導者、輔導者、服務者。有些國家的教育領域中把老師稱為“學習指導者”,這種提法很有啟發意義。
第二,采用“研究式”的教學方法。教學活動中要傳授學生獨創性地研究和發現真理,不過分主張傳統的“課要講深講透”的觀點,而是留有余地或有意設疑增強學習難度,讓學生去研究探討。講課時,不必過于追求廣征博引,而應做好“舉一”,讓學生自己“反三”,使教學過程不斷沿著“有疑、無疑、有疑”的軌跡螺旋式上升。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同時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以提高學生獲取知識與創新知識的能力。
應該在必要指導的前提下,盡可能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讓學生親自參加科研活動,撰寫論文,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知識生產的過程。可以小組或個人的方式研究一些問題,對于培養學生研究能力、創新精神而言,意義重大。讓學生學會搜集資料、查找信息、整理資料,能夠在汲取他人成果的基礎上歸納整理并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學生在動手、動腦的研究探索中自主地獲取知識。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消極的聽眾,而是主動的求知者和不斷更新真理的參與者。
第三,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美國著名現代教育家珍妮特·沃斯作出了明確的回答: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習怎樣學習比學習什么更重要。要從僅注重傳授專業技能和特定科目的知識內容,轉向注重教會學生“怎樣學習”,當學生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就可以把這些方法應用到任何科目以及迅速更新的知識學習中去,從而在知識增量變動不斷的情況下,做到以不變應萬變,而且可以從辯證的視角質疑和批判,并最終發現不合時宜的知識內容,做到知識創新。指導學生學會研究,教師不僅要把所要教授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傳授給學生,而且還要把前人的獨創經驗和方法適時地教給學生,把教學過程作為科學研究過程的“雛形”,或者作為科學研究過程的“模擬”。這樣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探索,發展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研究能力。
第四,促成考試方式從答卷形式到論文形式的轉變。考試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檢查教學質量的一種主要手段,對引導學生學習起著指揮棒的作用。在考試方法上,現行的考試方法過分強調閉卷統考。學生死記知識、記死知識,是形成“高分低能”的根源。因此,我們應該學習國外很多大學的做法,大力推行問題考察、課題研究等小論文的開卷考試形式,把考察學生運用知識、多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放在首位,真正通過考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和鍛煉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條理性、周密性、敏捷性和創新性,從而真正提高素質。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朱棣文教授曾指出:“美國的學生學習成績不如中國學生,但在美國的教育體制下,他們比中國的學生更具有創新及冒險精神,所以往往創造出一些驚人的成就。”
要實現課堂教學的轉變,并非是要削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相反,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知識的占有量、駕馭知識的能力、指導能力、應變能力以及教師本人的創新能力都應該上一個新的臺階,教師在時間和精力上的投入也會更多,但這對教師有促進和提高的作用,真正達到教學相長的美好境界,使高校師生的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得到整體提升。
目前,高校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集中體現在學校自身對此的重視程度及政策制定、教學方法與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高校應該采取積極措施,加大力度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首先,加大辦學投入,確保充裕的物質條件和經費。只有保障其豐厚資金注入,才有可能談學校的軟硬件建設。
其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主要依靠高素質的教師,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學校應制定長期的教師隊伍建設規劃,組織教師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業務進修和培訓,提升他們的學歷層次,改善教師的知識結構。鼓勵教師開發自己的優勢課程,力求課程內容的創新與發展,通過師資的優化達到課程內容的優化。
再次,提高學生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我國高校應重視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自我設計的能力,培養其科研能力、創新意識、團隊協作能力等科學人文素養。
最后,加強教學手段現代化建設。改善教學環境,加強教學手段現代化建設已成為高校改進教學工作的重要措施。實踐證明,開展計算機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是提高高校課堂教學效率的必要手段,促進教育改革和教學現代化。同時通過形象、直觀的教學形式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在你心中的位置有多重,那么你在學生心中的位置就有多重。作為教師如果不能進入學生的心靈,那么教育就不可能存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尊重各種不同類型的學生,以一種分類關心、個別引導、全員幫助的態度來積極營造和諧、互學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還體現為激勵、贊賞學生。抓住合適的機會給學生以誠摯的鼓勵,能使他們得到自尊的肯定和奮發學習的動力。贊賞不僅僅針對學生學習中小小的進步、積極的努力和成績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立性、興趣、愛好和專長,贊賞學生對教科書的大膽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達到學生健康成長、教學效率極大提高的效果。
課堂教學是高校教學工作的核心,是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一堂好課不應該只是知識的簡單傳承,更應該是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的創造性與能力素質不斷積蓄和升華的過程。不應去抱怨我們的學生,學風建設是大環境問題,需要體制上的保證和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增強我們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知識水平,在學生面前樹立有知識、有見識和處世權威的良好形象,增強學生對我們的認同感,用我們的德、能去感染和贏得學生的認可,這才是我們作為教師的職責。
總之,課堂是我們教學的主陣地,要切實地提高教育教學效率,課堂就是我們的主戰場。影響課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課堂教學因素占了相當的比例,我們只有理性地認識我們的課堂教學,客觀地面對我們的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才能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思考與實踐。只要我們面對問題和困難,冷靜思考,勇于實踐,善于總結,一定會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房劍森,高等教育發展的理論與中國的實踐[MJ,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