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高中歷史教師應該認真學習,深入理解和貫徹新課標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積極培養學生通過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形成自主構建知識結構的能力,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
一、營造和諧融洽氛圍
營造民主公平、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必要條件。教學活動必須以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活動為載體。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既要著力于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更要著力于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激活學生善于自主學習的內驅動力,從而形成情感豐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諧,具有堅強意志和銳意創新的素質。因此,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生生互動關系,創設一個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潛能的氛圍,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歷程。
二、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有利于發展學生多種智能、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資源——基礎知識、課文中的圖表、多媒體教學平臺及與基礎知識點相聯的課外知識等,針對個體學生不同的特點,有目的分層次地發展多種智力。如:讓數學智能較明顯的學生歸納課文中的基礎知識。構建知識結構網絡,并引導他們從不同的思維角度分析歷史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讓有語言天賦的學生朗讀課文或表達對某一問題的看法;教師還要創設機會讓不善于表達的同學朗讀課文,然后給予熱烈的掌聲鼓勵等。以此創設人人嘗試成功,獲得成功喜悅的機會。激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使教學活動充滿生命的活力。
三、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熏陶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人文素養得到提高。在講授司馬遷、李時珍、曹雪芹、林則徐等歷史人物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或充滿激情地把司馬遷忍辱負重寫就史學巨篇《史記》,李時珍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二十七個春秋完成《本草綱目》,曹雪芹在貧病饑寒交加中創作文學巨著《紅樓夢》等堅強的意志,林覺民流血犧牲等為國家和民族而英勇獻身的崇高情懷等等,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形成堅強的意志,養成高貴的品質,樹立以民族、國家的繁榮富強為己任的遠大理想。
四、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教師要采取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內驅動力,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要引導學生善于把知識轉化為智力和能力。如在達成某一教學目標時,教師可圍繞教材的核心內容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思考、討論相關的問題,弄清“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構建知識網絡等。涉及到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時,教師要明確要求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注意宏觀、微觀相結合以及把是否適應生產力發展、是否適應社會發展潮流作為衡量的標準。對社會熱點或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通過自主探究、自主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思辨能力。此外,教師還要保證為學生搭建展示探究成果平臺,使學生通過展示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悅和體會自身成長發展帶來的悄悄轉變。
五、建立多維評價體系
新課程的評價體系主要目標是實現評價的多元性、多樣性與可選擇性,全面評價學生的發展與進步。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實施多維的評價體系,要注意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恰當組合,互相補充。通過多維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和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如在具體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最終評價可由“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評價”、“完成課外教學優劣評價”“參與社區、學校歷史活動競賽評價”以及“考試評價”等方面綜合考評。
新課程改革是從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出發。在實施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本,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手段,在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