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略析
所謂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半年以上,孩子留在原戶籍所在地由父或母一方、祖輩、親戚朋友、同輩監護的未成年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理應得到全社會的關注。而在這個綜合性問題中,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重中之重。其原因在于:一是由于我國目前的留守兒童主要集中在農村。據2000年五普資料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近2000萬人。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占比例高達18-22%。這些留守兒童的成長不僅關系著每個農村家庭,甚至關系著整個農村社會未來的發展狀況。二是農村留守兒童多由其祖輩或親戚朋友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缺失,這既對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構成了威脅,又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極為不良的影響,而且不安全事故還時有發生。三是缺乏撫慰,身心健康令人堪憂。據西部某勞務輸出大省在一縣域內的調查顯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并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四是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特殊性表現在:1這部分人大多數是90后,沒有經歷過太大的波折,甚至可以說是受寵的一代。他們絕大部分沒有干農活的經歷和技能,長大后不可能真正回到農村;2這部分人又由于受到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及家庭溫情和教育的缺失,很容易走向與社會為敵的邊緣,再加上學校和社會教育的不到位。他們又很難融入到城市。3目前已有人數眾多,并還在呈現增長趨勢。如果這個人數之眾的群體既回不了農村又融不進城市之時,他們就會在城鄉的邊緣處形成游離于主流社會的具有他們自己特色的“都市二代移民”群體。這個群體為了生存,往往會采取暴力手段與社會相抗爭,這對城鄉社會穩定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二、法律視域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
筆者通過對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訪談和對已有研究的閱讀發現:近年學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度僅僅停留在“監護不力、缺乏撫慰和疏于照顧”的闡釋上,很少將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納入到法治的視域。其實,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更是一個法治的問題。因為農村留守兒童本就是未成年人身份,應該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下簡稱《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保護。2007年6月新實施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這就是說,只要是年齡未滿18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適用此法。農村留守兒童也就當然地適用此法的規定了。該法第三條規定了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和受教育權等。對于這些權利,國家應“給予特殊、優先保護”。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該法規定了四大保護主體: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從該法律條文和結構來看,國家保護就是該法中第五章規定的司法保護。司法保護具有“不告不理”的被動性質;第四章的社會保護雖然規定了很多條文,共有23個。但是社會保護具有事后性和延緩性,不能主動積極地對未成年人實施保護。因此,這四大保護中只有家庭和學校保護更具有直接的現實性。但這四大保護主體相對于未成年人而言,都是義務性主體。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履行自己對未成年人的保護責任。由于本文只限制在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問題上,故只就未成年人的家庭保護談談自己的思考。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章家庭保護部分,采用了較為嚴格的義務性規范法律用語。第二章共有7個條文(10~16),其中第10條和第13條采用了多重性質規范——既有一般義務性規范:“應當……”,又有強制性義務規范:“不得……”或者“必須……”,還有禁止性義務規范:“禁止……”。第十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創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該條從總體上對未成年人成長的內部環境作了基本的要求。第十三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權利,必須使適齡未成年人依法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不得使接受義務教育的未成年人輟學。”該條是對家庭提供給未成人接受教育機會的要求。義務性規范是要求當事人必須履行某種行為義務。否則會帶來某種強制性的法律后果。對多重性質規范的違反。會直接導致一定程度上的強制性的法律制裁措施。該法第六章第六十二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依法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予以勸誡、制止;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罰。”也就是說,家庭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負有不可推脫的責任。因此,從未成年人角度來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更是一個法律問題,應當加強法律在保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