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她把課教活了。”“活”其實就是激活學生的情緒。使之精神振奮起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再將這種積極性遷移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對于思想品德這門學科來說,理論性較強,學生不易理解、不感興趣,因此,讓課堂教學“活”起來,是保證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怎樣才能讓課堂教學“活”起來呢?我認為應該優化課堂結構,實施教學改革,力求突破傳統的教師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上下功夫。
一、注重時事教學。激發學生求知欲
許多學生課余聊天,提起“神七問天”,金融危機津津樂道,可是一旦上政治課就無精打采哈欠連天,我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教師過于注重理論傳授,忽視了利用時政熱點這些生動的事例來提高學生的興趣。青少年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對國家大事非常關心,因此教師結合時事講政治才能激發學生興趣,取得良好教學效果。如《培養競賽意識,提高合作品質》這一內容時,導課可以采用“神七問天”這一熱點,“神七問天”既是一件揚國威的國家大事,也是學生相當感興趣的社會熱點,在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選取“世界金融危機形勢下各國如何共同應對”、“汶川災難面前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共渡難關”、“人類基因排序八國合作共同完成”等事例,這些豐富生動的事例既有助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又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創設情境。樹立學生主體思想。增強學生參與意識
教學成效往往取決于能否增強學生的認知過程,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將外在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素質。如在《公民依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這一節教學時,教師設置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表演:外國人,未滿18周歲的人,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滿18周歲的人,沒有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中國人。讓其他同學斷定這些角色中,那些具備選舉和被選舉的資格,表演的同學積極性很高,其他同學也感到新穎,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教師因勢利導開展“競選班長”活動加深學生對本課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取得良好效果。
三、理論聯系實際。知行統一,提高實踐能力
理論聯系實際是政治教學的基本原則,貫徹理論聯系實際,既是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決定的,也是學生認知活動的客觀要求。例如:學習我國施行依法治國這一內容時,可以選取“三鹿”嬰幼兒奶粉添加非食物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導致許多嬰兒患泌尿系統結石這一案例進行教學,本案中涉及當事人被依法嚴懲,這一案例說明了在我國實行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違法必究是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論職位高低,功勞大小,一旦觸犯法律,都要追究其法律責任。同時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搜集相關事例,通過討論、質疑等方法,做到事理結合,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增強教學實效性
現代教育教學手段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次改革,如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恰當運用能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具體化、形象化,易于學生接受,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例如在學習改革開放后我國取得巨大成就時,播放音樂《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在學習可持續發展戰略時,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要性,這一必要性如果只給學生講道理,那就又進入學生不感興趣的死胡同,老師可以以羅布泊的消失為例,利用多媒體展現過去的羅布泊是水草豐美,牛羊成群,藍天白云,鳥兒歡唱的人間仙境,現在的羅布泊卻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沒有一棵草,一條溪,天空中不見一只鳥,滿目荒涼。這一直觀景象的展現,讓學生通過影像親身感受到由于人類的過度改造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不再美好,國家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確實是迫在眉睫、很有必要的,利用多媒體觀看相應的圖片和資料,增加課堂容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實現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教學方法的藝術化、教學效果最優化的高度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