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被認為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它的靈魂是刨新。當中國的美術教育還在受社會政治制約的同時,西方的美術教育伴隨著一些先進的教育觀念的產生而得到了快速的改革和發展。他們已經注意到開發創新潛力、運用多元化教學等前衛觀念的滲透和運用。
接受美術教育的渠道很多,主要的途徑還是以學校美術教育為主。那么,當今我國學校美術教育實施的情況如何呢?
1 兒童階段美術教育的偏差。
不少美術教育工作者認為,兒童早期的涂鴉行為沒啥意義。學生自由發揮,似乎無所得,倒不如過早地進行美術技能的訓練。其實這種涂鴉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詢問正在涂鴉的兒童,他們一定會向你描述他們畫的是什么,這種自發的繪畫行為隱藏了兒童驚人的想象力。這些幼兒涂鴉的動機是從涂鴉動作中得到動覺和視覺的滿足,一直發展到后來用圖畫去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圖畫從成人的角度看是不完整的稚嫩的古怪的變形。不寫實。但是,他們的這些創作已經代表了立體的三維世界(如:重疊、交疊視角等)。再后來,他們的繪畫的復雜性、細節性逐步增加。比如:畫面的房屋,通常會主動添加門窗樹木等;畫花草會添加蜜蜂;畫樹木會添加飛鳥、云朵等等。雖然畫面的形象十分幼稚,但是他們會通過想象和再創造,使自己的畫面達到自己認為成功而止。
幼兒的世界是一個可創造、可體驗、可游戲的世界,對這些繪畫行為的表現,我們要正確引導,重在鼓勵、不隨意阻攔,兒童時期具有特殊的概念水平、錯誤的概念是很常見的。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應該鼓勵兒童想畫什么就畫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要盡量減少干預。即美術教育工作者不能用自己的視角去干預兒童的想法,而應啟發兒童的想法,保護這些寶貴的富有創造意義的繪畫行為。
2 青少年階段美術教育的沉重。
新課程改革后的美術教學,從單純的“技”提高到文化學習的層面,特別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嚴謹進取、質疑探究,激發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刨造精神、培養其實踐能力。
但目前的初中美術教育不能令人樂觀,不少學校、不少教師雖然在教學目的上也提出類似的要求,但實際操作中還是重“技”的教育,師生關系也是傳統的“授受關系”,美術教育目的沒有充分達到。
高中階段的美術教學目標也是按照初中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來制訂的,要求: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參與美術教學活動、學習知識技能。運用觀察想象等多種思維方式進行藝術創造活動,培養審美情趣和觀念,注重美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培養對美術終身愛好的情感,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而目前高中的美術教學普遍停留在“升學”的“應試”沖刺上徘徊,即美術高考。這種美術的應試教育延續了多年,從原先的扎實的技能性的循序漸進的訓練美術基本功發展到今天的模式:機械式地訓練一臺臺考場中生產合格考試作品的演示機器。通過臨摹背誦強化訓練,然后到考場上默寫畫面內容,考試捷徑是大量地背誦臨摹。
這就是教育中典型的、失敗的重功名的傾向,一個失敗的美術教育,給我們帶來的是沉重的思考。通過分析,我們意識到中國美術教育目的的含糊性、矛盾性,從現狀已經折射出我國美術教育如果再不嚴加改革、變動、管理,其后果的嚴峻性可想而知。
3 “錢學森之問”給美術教育的啟發。
追憶錢學森臨終遺言“為什么現在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我們對美術教育有了一些新的啟發。
眾所周知,我國在“創新工程”、“創新計劃”等方面投資力度很大,然而卻收效甚微。問題的關鍵是什么?首先,我們思考一下整個教育體制的問題。我國的辦學模式從小學到大學就沒有創新性、獨特性。比如,我們的學校美術教育的教學理念、方式方法、思維模式等方面,不僅僅是我們少部分人從形式上去做一些細微的變動和改革嘗試,最終卻還是應試教育原先的那一套。第二,教育教學上的探究應該是一個“整體一局部一整體”的模式,在學校美術教學的改革中,局部的力量有時確實具有很強的破壞性,但是如果整體的力量太過霸道強大,局部的力量就顯得太弱小了。
錢學森提出“大成智慧”學,即打破各行各業之間的界限,要實行學科主義、學科融合、跨學科。錢老認為學科跨度越大,做出的創造性成果會越大。而創新的起點,往往會在學科交叉的點上出現。美術與其他的很多知識都是相通相融合的,更適合進行跨學科教學。
時代和社會環境決定了人的意識形態,美術教學觀念的變革決定了當時美術教育目的的實現。美術教育自古至今的條條框框那么多,美術教育的改革不僅僅是浮于表面的那套改革口號和行為,我們每一個人、美術教育專家、每一位美術教育工作者,都要從骨子里進行改革。給學生—個點、一個小小的建議、一個小小的臺階,再給他們廣闊的空間和充分的自由,引導他們自發地融合許多知識于美術創作之中,知識的廣博和靈活運用會令他們的靈感頻發,會把他們造就成為創造力極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