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有71%的學生因為作業而傷腦筋。有36%的學生將不要布置太多的作業、少寫作業和日記等作為對語文老師最大的希望。”看來,語文作業應該進行改革,新課程下的語文作業,應該是潺堂與社會的“中介”。學習與生活的橋粱;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創新性,實現作業的個性化和社會化,使學生獲得生動、活潑的發展,讓他們在語文作業中體驗樂趣。
一、作業要求趣味化
以往的語文作業要求往往都比較一目了然,抄寫詞語就是抄詞,連線就是連線。現在的學生都喜歡一些新鮮的事物,在他們口中也常能聽到一些時代新詞,所以我們可以把“抄詞”重命名為“拷貝不走樣”;用“找朋友”取代“組詞”這樣的標題;“連線題”可以美其名曰“手拉手”或“最佳搭檔”……這樣的作業要求,就適應了現在兒童的心理,一看作業要求,就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做作業就好像在游戲一般。
二、作業內容豐富化
作業是對學生學習的一種反饋,但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鞏固所學的基礎上培養能力。因此,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作業不應還是一些簡單的應答式作業,而應更側重于一些任務式作業。
比方說學習《長江之歌》一課后,可以設計一些趣味性濃的作業題。如:(1)關于長江,你知道哪些知識?請查閱有關資料,寫下來,并在班里進行交流。(2)請你也當回小詩人,寫幾行詩句,贊美一下家鄉的萊處名勝。學完了《明天的太陽城》這一課,可以請學生繪制一幅明天的太陽城的圖畫,還可以盡情地發揮想象,說說在自己的心中,明天的太陽城可能是什么樣的。這樣的語文作業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不僅有趣,還構成了一個和諧的學習整體,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鞏固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和創新能力。
學了古詩《觀書有感》,可以這樣設計作業:“讀懂了這首詩,老師想請你們當一次‘小能手’,為自己設計一個能充分展示自己才藝特長的作業并完成它,時間為一星期。”這樣的作業。其實是在讓學生自己給自己布置作業。當然,學生必須要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特長。可能有的學生擅長書法,他會寫一幅書法作業;可能有的學生擅長畫畫,他會把這首詩畫成一幅畫;可能有的學生擅長朗誦,他會把這首詩朗誦下來并錄在磁帶上……學生的潛能往往是老師所意想不到的,這樣的作業主要體現學生的自主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讓學生自選內容、自選形式、自定作業,培養其特長,發展其個性,使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
三、作業形式多樣化
語文作業不應只是單一枯燥的文本,而應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復合體,由此激發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感官體驗,在寬松愉悅的環境中獲取知識,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并積累大量愉快而幸福的經歷。
1 在活動中完成作業
“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讓學生動手操作。多種感官協同活動,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深刻。我根據不同的課文布置說一說、畫一畫、做一做、演一演、唱一唱、查一查等不同形式的作業。如學了《學會合作》,就讓學生課后做做“瓶口逃生”這個實驗,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學《埃及的金字塔》之前,讓學生去查查有關埃及金字塔的資料等等。
2 在合作探究中完成作業
新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能力是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上完課文《飛向月球》之后,學生對于失重這種現象很感興趣。因此,我讓學生深入研究一下為什么會發生失重現象?宇航員在失重的情況下是如何生活、工作的?學生們紛紛行動起來,從課外書、網絡上查找有關的資料。經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學生對失重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宇航員在失重情況下如何生活、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
3 在自我展示中創編作業
學生都是極富個性的生命體,他們對教材的理解和詮釋也富有獨特性和創造性。創編型作業就是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通過改、說、唱等形式再現、拓展、延伸課文內容。學了《最大的麥穗》一課,學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重新改編故事。寫成《第二次摘最大的麥穗》。學了《海洋——21世紀的希望》,學生意識到人類要保護海洋,于是就主動創編保護海洋的童謠。
新課程下的語文作業應該更好地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眼睛、嘴巴、時間、空間,成為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體驗成功樂趣的活動,讓學生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