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在實施方面。把改變學生學習方式作為教學改革的重心。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因此。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就尤為重要了。
一、擺脫教材內容的束縛,就有源頭活水
新的教材內容體現了“新、活、寬”這三大特點。新,具有時代感,體現了現代社會的新思想、高科技,反映了人類社會的重大問題;活,教材內容給地方、學校、教師、學生都留出了選擇的空間;寬,除了語文教材之外,其他像雜志、影視、演講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資源。這三個特點就要求我們擺脫傳統教材的束縛,為語文拓展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使語文課程不僅僅限于語文教材。語文教材只是一個語文學習的載體,通過這一載體,把語文學習引向一個更活躍、更開放的語言文字天地。不僅學語文,更要會用語文:例如,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后,我要求學生以課文和有關資料寫一篇導游解說詞;教學《開國大典》后,學生以攝影記者的身份為激動人心的場面配文字說明;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之后,學生為精心保護地球寫幾條廣告語。從教材出發,為語文學習拓展了新思路,增添了源頭活水。
二、擺脫標準答案的束縛。就有百花齊放
當學生對某個感興趣的問題產生疑問時,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這時教師采用的最便捷、最簡單的方法,莫過于把自己了解的知識直接地傳授學生——宣布標準答案,令學生佩服并得到暫時的滿足,教師的權威也得到充分體現。但這樣一來,會使學生產生依賴思想,學生的創新思維更是被扼殺在萌芽狀態中。所以教師應做好引導者和組織者,鼓勵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去讀、去思考、去辯論。如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針對同一首詩,父母會有截然相反的評價時,學生們展開了積極的辯論,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寫的詩,你會如何評價。形成了不同的評價標準的爭辯:一方認為一個七八歲的孩子能寫詩,從年齡這么小就寫詩這方面,就已經很了不起了,給予高度評價;另一方面認為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剛識幾個字就寫詩,內容一定不怎么樣。在爭辯中,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真是各抒己見,百家爭鳴。
三、擺脫學習時空的束縛。就有百川匯集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讓學生擺脫學習時空的束縛,才能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受到美的熏陶。如何擺脫學習時空的束縛呢?首先,放飛想象品味意境美。在語文教學中,對意境的分析最容易引起學生心理的共鳴。做好感情朗讀,引導學生抓住作者所描寫的內容,結合作者的情感,聯系自己的閱讀經驗,放飛想象,讓學生深入作者描寫的意境中,和作者的情感體驗產生共鳴,形成自己獨特的體驗。其次,巧用多媒體。各種媒體運用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能開拓學生的視聽,改變知識的呈現方式,變抽象為具體、形象、生動。如教學《鳥的天堂》,北方的學生自然沒有見過南方的榕樹,那枝上生根,獨木成林的奇特景觀,適時地向學生展示大榕樹那奇異的景象,使學生看到日常生活中不曾見到的奇觀,大開眼界,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再次,查閱資料。教學中,讓學生及時地通過各種途徑,如雜志、網絡等查閱跟學習內容有關的資料,擴大學習知識面,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如教學《開國大典》,在學習前學生查閱有關新中國成立,舊中國的情況,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故事等,對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激動、自豪之情就不難理解了。擺脫了學習時空的束縛,就能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知識海洋邀游。
總之,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改變觀念,擺脫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發揮學科優勢,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發揮,才能促進學生極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