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生有一個勤快的朋友。自家庭院中始終收拾得干干凈凈。有一年他去遠方做事。委托劉先生看護庭院。劉先生除了掃一掃院里的落葉。對那些破土而出的草芽從不去拔。任它們潛滋暗長。初春時。院子左側冒出幾簇綠綠的芽尖,葉子嫩嫩的,薄薄的,幾十天后,葉子竟然蓬蓬勃勃伸展開了。暮夏時。那草居然開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氳縷縷的幽香。花形極似野蘭。只可惜它是蠟黃的。而開在林間的野蘭卻是紫色的或者褐紅的。劉先生采了一朵去看一位研究植物的朋友。朋友告訴他。這是許多人窮其一生都很難找到的“蠟蘭”。當劉先生告訴朋友時,他惋惜地說:“其實那些草芽每年都會破土而出的。自己以為他們不過是些普通的野草。芽尖剛冒就給拔掉了。如能等待一段時間。這些蠟蘭早就發現了。”……
有了“等待”的呵護。蠟蘭才得以蓬勃生長,綻放花容;有了“等待”的呵護。劉先生才得以發現這稀有的蘭花品種。可時下。面對日益加快的社會生活節奏,人們在教育上早已忘記了“等待”也是一種呵護。總是盲目地拔掉那些還沒有開花的“野草”。從來沒有意識到他們“長葉”需要等待,“開花”需要等待,“結果”更需要等待。相反。許許多多“超常育人行動”卻讓人們眼花繚亂!大大小小的速成班猶如春草蔓延:形形色色的特長班也勝過雨后春筍:林林總總的教輔材料更是高如小山……如此忽略了“等待”的教育沒有獲取到“高效益”,相反卻帶來了不少負面后果。煩躁的不僅僅是家長、教師的“恨鐵不成鋼”。更表現在許多學生“天生我材本無用”的消極狀況。甚至是其“自暴自棄”的對立情形……為何不試著在教育實踐中多一些“等待”呢?
等待是教育曲折歷程中“尊重的春風”。處于成長的孩子和那些“破土而出的草芽”一樣。在心理、生理上都是富于變化的。最不穩定的。育人者的評價、態度、方法和速度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就像春風一樣重要。耐心的等著他們證明自我、展示自我。靜靜地等待他們自主發現自我的價值和自身的不足。用溫馨的方式充分調動其主動成長的內動力。這種“等待式呵護”不僅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如果對學生暫時的缺點、不足、錯誤缺乏等待的意識。甚至不分場合地當眾揭短,挖苦諷刺。甚至打罵體罰。就會像寒風一樣讓學生的身心受到極大傷害。導致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完全毀滅。
等待是自主成長過程中“激勵的陽光”。在教育中學會等待也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對每一個富有個性的孩子一種無言的信任和激勵。育人者的“等待式呵護”應該摒棄“或花或草”之喜厭、“或鐵或鋼”之愛惡、“或黑或白”之區別……公正地、耐心地對待每一名孩子。不主觀地臆想。不盲目地評價。不草率地否定。不輕易地放棄,讓他們可以享有證明自己價值的時問和空間。只有這樣的教育活動才會是有效的,才是適合名貴的“蠟蘭”、平凡的“小草”、頑劣的“刺梅”等不同教育對象“成長的溫度”。
等待也是教學相長實踐中“創新的溫床”。施教環節具有清晰的生成性,“不速之客”也好。“節外生枝”也罷。在等待中觀察,在等待中思考,在等待中點撥……這個等待過程。既是施教內容即時拓展的機會。也是施教技藝即時錘煉的過程。考驗施教者也鍛煉被施教者。此時。育人者就地取材或者因勢利導而創設出的各種恰到好處的“育人技藝”。無疑是其提升自身育人水平的最佳時機;對于教育對象來說,不管是智商還是情商。其自主的參與過程都是一個自我展現和主動蛻變的歷程。
正如每一棵草都需要等待花期一樣。教育同樣也需要恰當的等待。我們的教育何不嘗試著“等待”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