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學童話故事,用淺顯的文字,生動、形象的語言形式描寫了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現象,通過小白兔和小魚、燕子和螞蟻的對話,讓人明白了自然界一些動物的異常行為,往往預示著某種變化,讀來饒有趣味。課文配以四幅插圖,圖文并茂地展示了下雨前小魚、燕子和螞蟻的活動特點和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趣味性濃、知識性強。 我在教學時,先引導學生觀看童話故事進入情境,在自主識字之后,采用圖文對照,以讀促悟的方法組織閱讀活動,把小白兔和小魚、燕子、螞蟻的對話作為閱讀重點,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品味,讀中悟情,摒棄繁瑣的分析。在課文接近尾聲時,讓學生想象文中小動物的樣子、動作、語言,戴上自己喜歡的頭飾分角色表演,再現情境。通過這樣的閱讀教學必將培養學生說話表達的條理性,發展并提高學生觀察的深刻性和思維的邏輯性。
[片斷1]師:同學們平時有沒有過“悶”的感覺?說給大家聽聽。
生1:晚上睡覺時,被子蓋得太嚴了,感到有點悶。
生2:天熱了,在屋子里不開窗戶。感到很悶。
生3:爸爸在屋子里吸煙,不開窗戶會感到很悶。
生4:我感冒了,鼻子不通氣。感到很悶。
生5:我一個人在家里時感到很悶。
師:我們有的時候因為透不過氣來會感到很悶,有的時候一個人在家心里會感到煩悶。要下雨了。小魚在水里透不過氣來也感到很悶。要游到水面上來透透氣。下面我們大家來做做小魚。游到水面上來透透氣。請大家伸直雙臂,低下頭,現在我們都是小魚。要下雨了。我們在水下感到怎么樣?
生:(齊)悶得很。
師:請大家游到水面上來透透氣吧!感覺怎么樣?
生:(齊)哇,真舒服!
反思之一:感知個性化
在學生的生活情景回憶中,通過教師的適當點撥,區別了一個人在家的“閻”是無聊、沒事兒干,而被子捂住透不過氣、感冒鼻塞喘不過氣的悶則是與小魚的“悶”意思相同;然后讓學生進行一次情境體驗:假想自己是一條小魚,潛游在水下(胳膊向前伸。頭埋在胸前),有什么感覺?游到水面上(把頭抬起來),又有什么感覺?學生紛紛說出了先是悶、難受,后來舒服多了,有趣的體驗使學生輕松愉悅地與小魚感同身受;隨即請學生用自己的朗讀來表現,學生對重點詞句的領悟可謂水到渠成。
[片斷2]師:小燕子是怎么回答的?(出示句子:要下雨了。空氣很潮濕,小蟲的翅膀上沾了許多小水珠,飛不高。我要飛得很低,我正忙著捉蟲子呢!)
生:(讀句子)
師:小燕子說了那么多啊,小白兔一下子明白不過來。這樣吧,我做小白兔,小朋友做小燕子,咱們邊飛邊答。燕子們。你們在干什么’
生:(齊)我們在捉蟲子。
師:捉蟲子為什么飛得那么低?
生:(齊)因為小蟲的翅膀上沾了許多小水珠,飛不高。我要飛得很低。才能捉到蟲子。
師:小水珠哪來的呀?
生:(齊)因為空氣很潮濕。
師:空氣為什么會很潮濕呀?
生:(齊)因為要下雨了。
師:原來是這樣啊!請小朋友加上“因為……所以……”說說這段話,可以說一個“因為……所以……”。聰明的小朋友可以說好幾個。
生:(四人小組說)
師:誰能說了?(指名5生自由說)
師:咱們一起來說一說。(師說“因為……”。學生說“所以……”,共4對)
反思之二:思維個性化
我在教學中通過“角色體驗,情境演說;小組合作,個性練說;補充綜合,師生對說”這三個層次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同伴的幫助下。自主地讀和感悟,不僅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較好地感受、體驗了課文深刻的現象聯系,從而較有實效地挖掘了這個教材的重難點:引導學生認識到雨前動物行為的變化與雨前氣候狀況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注意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