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中我深深地感到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是要改變教育觀念,改變傳統的教育手段,培養學生知識、技能、能力,尤其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為主。因而在數學教學中,我十分注意培養學生思維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樹立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個性品質。在課堂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和研究:
一、善于利用新教材的可接受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
創造動機是直接激勵和推動學生從創造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使用鼓勵的語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時的肯定和表揚,以激發學生的各種創造動機,啟迪他們的創造精神。例如在長、正方體表面練習課上,我為學生設計了一節磁帶盒包裝設計課。課上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對現有磁帶盒的外包裝進行設計,學生從節省材料、美觀新穎、使用便利既環保等多個方面分組進行了研究,并利用老師為學生提供的教具把自己的設計制作出來,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設計出了閱覽式、書架式、禮品式……多種包裝設計,同時加深了對長、正方形的理解。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師應利用外在動機的激勵作用,促進內在動機的發展。因為內在動機更有利于學生進行創造活動,發展和提高創造能力。
二、圍繞教學過程和方法。積極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
思維活動的特點是善于發現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獨特見解和方法,創造性思維行為方面上有分析發現、聚合和發散兩種不同類型的思維。聚合思維是指利用已有知識、經驗或傳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是一種有方向、有范圍、有條理、有組織的思維方式。而發散思維是既無一定方向,又無一定范圍,不墨守成規的,不因循傳統,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
發展學生思維的流暢性、交通性和獨特性是思維的三個重要環節。教師應注意通過不同類型的課,有側重地發展學生的思維。例如在概念和應用題的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發展學生的思維流暢性,因為在這類課中,學生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組織和聯絡所需要的知識和觀念,通過語言體現和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這個方面,有經驗的教師通常從低年級就開始培養。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能力較強的學生到能力較差的學生,逐漸形成學生的能力,且不可操之過急。如商不變的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不同年齡階段三個有關聯的概念。在講商不變的性質時,由于有了前面的知識基礎,學生年齡較低,教師可采用概括的方式讓學生逐漸形成概念。在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盡可能地讓學生獨立進行概括;在學習比例的性質時,教師完全可以放手發動學生,大膽地猜想、積極地驗證,從而主動地形成概念,使思維能力得到發展。而思維的變化通性,教師可通過應用題的一題多解,對判斷題、選擇題的分析研究及幾何公式推導過程中推測方法的靈活運用等不同的方法加以訓練和引導。在發展思維的獨特性方面。教師一方面要善于捕捉學生學習過程中有新穎性的想法。另外,可以通過活動課和思維課,創設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獨特性的情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培養敘述創造思維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
在教學中,要重視教具、學具的運用,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觀察和操作機會,讓學生用多種感官去感知事物和現象,通過比較、概括,反映出客觀事物和現象的直觀性的特征,獲得正確的表象。在教學中要重視數形結合,數是抽象的數字知識;形是具體事物,圖形模型、學具。數和形是緊密聯系結合著的,學生只有先從形的方面進行現象思維,通過觀察、操作進行比較分析,在感性材料基礎上進行抽象,才能獲得數的知識。如:學生用小正方體拼成的幾何體,由小正方體拼成的左視圖、俯視圖、主視圖,然后與課文中的實物圖相比較。通過具體實物在獲得感性材料基礎上,建立實物圖形,在多樣數形結合的教學中,也同時對學生進行形象思維的訓練。
新教材也將數學知識形成的基本過程和基本方法貫徹始終,這是培養數學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方式。
總之,在新教材的教學中,我們應緊緊圍繞以上幾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有利于學生參與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和交流,獲得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思維,提高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