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個體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由于每個學生受其遺傳的影響、家庭的影響、社會環境的影響、各自生活習慣的影響。所以各個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習態度有不同表現。對于職校生而言。其多數為“學困生”。在其小學和初中階段多是被教師和同學冷落、遺忘的對象。那么如何在職校生中實施數學教學呢?下面談談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營造和諧的師生環境。重樹學生的自信
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首先要運用體態語言的教學,通過教師的言語、動作、表情等,讓學生感到教師的親近之處。其次,必須營造一種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減少師生間的距離感。再次,調動每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感到教師與自己的平等。每個學生之間的平等性,從而積極與教師和其他同學一起去探索、解決問題。最后,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當學生在學習中回答的問題與正確答案不符甚至相差很遠時,教師應先予以積極鼓勵,表揚其回答問題的勇氣,再給予點撥、啟發,為今后學生的主動學習打下基礎。樹立讓全體學生真。正“動”起來的觀念,不要再遺忘任何一個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鼓勵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和發展,尊重他們的想法和選擇。
2005級的賈某同學,上課遲到,亂串座位,作業從來不交,晚上進網吧整夜不歸……老師批評他,他比老師還厲害,算得上一個名副其實的“學困生”。他父母離異,隨父親生活,父親又整天忙于生意上的事,導致他缺少家庭的溫暖,缺少關愛,成了生活上隨便,學習上隨意的學生,一次他生病了,花完了所有的生活費,老師給了他部分生活費,同學們又資助了一部分,解決了他的困難,使他深受感動。他說:“我這樣一名學生,有困難時。老師和同學都來幫我,我還有什么理由在課堂上影響別人呢?”從此他上課不再遲到,也能聽講,并能完成最基本的數學作業了。
二、認同學生個體差異。設計不同的教學要求
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成就感,如學習能力、學習方式、興趣愛好及生活經驗等,每個學生都是特殊的個體,社會的一員,需要充分的信任、尊重和關懷,在教學中要一視同仁,對學習困難的學生給予特殊關注,讓他們學會動腦、動手,鼓勵他們大膽地說,哪怕只說對一點,也要及時給予肯定。在練習和布置作業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組。分組時,所謂的“學困生”、“中等生”、“優秀生”只能做到教師心中有數,分組只提一、二、三組。分組要尊重學生的意愿,一組也可以到二組去。二組也可以到三組來,各組完成不同程度的習題。如一級只完成基礎題,二組完成綜合題,三組完成一定難度的選修題,這樣讓每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的收獲,從而體驗到成功,樹立自己學習的信心。
2005屆的李倩同學,她是家里的寶貝,家境比較好,人又長得漂亮,穿衣上講究,就是學習一團糟,作業不做,上課不用心聽講,總是拿著小鏡照。有一次在老師的強烈要求下,交了作業,五道題她只做了三道,但是很整齊,抓住這一點。上課時,我不但沒有批評她,而是表揚她作業做得很整齊,要大家的作業都要向她學習,做得干凈、整潔。從這以后,雖然她的作業比別人做得題少,但始終非常整潔,不到半個學期。她從一組跨到了二組的行列。
三、充分利用新編教材。使每位同學都有所提高
新編教材針對當前職業學校學生的實際狀況,把全體學生必須學習的內容進一步降低了難度,刪去了一部分內容。把一部分內容轉成了選學或閱讀教材,并且刪去了練習題和復習題中A組的一些題,對B組題作了大幅度刪減。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有助于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教材一改過去的“定義”、“定理”等,而是按照數學的思維方式編寫每一節的內容,巧妙地設立了“觀察”、“實驗”、“抽象”、“探索”、“猜測”、“分析”、“論證”、“應用”等小標題。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利用這些小標題,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受到數學思維方式的熏陶。日積月累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客觀世界的現象,抓住其主要特征,抽象出概念或者建立模型;進行探索,通過直覺判斷或者歸納推理、類比推理做出猜測;然后進行深入分析和邏輯推理,揭示事物內在規律,從而使紛繁復雜的現象變得井然有序,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
總之,對于職業高中的學生,要認可他們的差異,進行不同層次的要求,關注他們的消極一面,不如張揚他們積極的一面,激發鼓勵他們樹立自信,用我們的智慧去耕耘學生心靈的沃土。從我們的魅力去感召學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