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學生的作文,有這么一段:
英語老師剛開始到我們班上課時,我們都不買她的帳。她在講臺上講,我們在下面各行其事:有說笑的,有吃東西的,有打鬧的……老師講的是什么,根本聽不到,也不愿去聽。“調皮大王”疊了小紙飛機,等老師轉身背對我們的時候,向她攻擊。沒有射中,一片唏噓,于是別的同學仿效去疊,也去攻擊,一時紙飛機滿天飛,不時擊中老師,我們笑翻了天,老師好無奈,只好走出了教室,趴在教室門前的柱子上嗚嗚地哭了,哭得好傷心,哭了一會就走了,我們才感覺到禍闖大了,要是她叫來了班主任,那我們可就慘了。
這篇文章真實地描述了一位年輕教師的教學狀態。可能遇到類似情況的不止這位英語教師,為此煩惱的也不止是這位英語教師。鎮不住學生,是每個年輕教師都要遇到的新課題。
教師的威信是什么?威信是太陽,讓你感受到它的溫暖。威信是磁石,讓你感受它的力量。教師的威信不在于你有多兇、多厲害。而是教師自身的素養和工作,能讓學生為之吸引和學習的東西。
威信,往往產生于專業能力。某博士在他的講座中有一個很典型的案例。一位教師剛接手一個班,當他發現上課時有幾個學生很調皮,就把這幾個學生叫到了操場。這位老師還沒有趕到操場,學生已經開始圍著操場跑了。他喊住學生,問為什么圍著操場跑。學生說以前老師就是這樣懲罰他們的。這位班主任說,我不懲罰你們,我做什么,你們看就行了。這位老師走來單杠前面開始做動作。他的身體在單杠上轉了一圈又一圈,越轉越快。驚得這些調皮的學生閉不上嘴。沒有說教,沒有批評,從那以后,這位老師在學生面前就有了威信。威信,源自內心的嘆服。如果上面提到的那位年輕教師不是哭,而是走進教室用英語講一個勵志類的小故事,然后讓調皮的學生翻譯,可能很快就會扭轉這種被動的局面。
當我們回憶起求學時的恩師,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神態各異、風格不同的老師:有的聲情并茂,談古論今;有的思維縝密,說理透徹;有的溫文爾雅,娓娓而談;有的能歌善舞,扣人心弦;有的能揮毫潑墨,瀟灑自如;有的能妙筆生花,鬼斧神工……正是這些有魅力的老師,讓我們深深眷戀。
威信來源于對學生的愛。我的一位同學說他最佩服的是袁老師,袁老師似乎從來沒有發過脾氣,也很少批評學生,但是他在學生心目中最有威信。那是一次晨練,這名學生沒到,班主任袁老師悄悄地找到了宿舍,這名學生還沒有起床,他就坐在一旁等待。畢竟是沒有參加規定的早操,該生躺在被窩里也心神不寧,當他抬頭發現班主任坐在身旁時,馬上坐了起來。袁老師連忙讓他躺好,并告訴他如果身體不舒服,就不要起來了,說著,給這名學生倒了一杯熱水。沒有任何的說教與訓斥,那名學生慚愧地低下了頭,從那以后,他再也沒有逃過課。
教師處理事情不恰當,往往會失去威信。朋友談起他小時候特別崇拜他的班主任,因為一件小事卻讓他“恨死了”。那是一次課間,許多孩子都在教室里玩耍,他從教室外面回來,剛到教室門口,門突然被風吹開了,一塊玻璃震落下來。玻璃碎了要賠償,這是學校的規定;如果找不到打碎玻璃的人,全班學生就要平攤,這是他們班的規定。老師問是誰打碎的,全班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是他打碎的。他沒有解釋,只是咬緊牙關氣憤地看著大家。老師非常生氣,說:“不是你打碎的,為什么大家都說是你?別人都在教室里,只有你站在門旁,不是你,難道玻璃會自動破碎?”“案子”很簡單地宣判了結果,老師要求他下午交兩元錢賠償,并把家長請來。理由是犯了錯誤還不承認,要家長加強教育,防止“小樹苗長歪了”,小錯釀成大錯。朋友說他始終沒有承認是自己打碎的,回家后哭了好多次。母親倒沒有說什么,很順利地給了他兩元錢。朋友說交錢的時候,他覺得有許多破碎的玻璃扎在他的心上。那塊玻璃改變了他。從那以后,他好像變了一個人,越來越孤僻,很少有幾個孩子和他一起玩耍。尤其是在眾人面前,他不敢說話。他的學習成績飛速下降,幾乎到了全班的最后。幸虧后來母親發現了這種情況,和他談心,他慢慢走出了心理的陰影。但直到現在,他仍然沒有勇氣在公開場合和別人進行辯論。
如果,當時老師略加思考,這件事情完全是另外一種結果。一個只有八歲的孩子,手里沒拿什么東西怎么會打碎玻璃?如果孩子用手直接去接觸玻璃,一定會被劃傷的。如果多給孩子說話的機會,這件事也會是另外一種結果。我們教師有時憑著自己的經驗,深信自己的判斷,有時還會在情緒的支配下,不愿調查事件的真相,草率處理。如果讓孩子充分的表達,說出事情的經過,說出自己的感受,那么我們成人就會很容易覺察出事情的真相。
應當承認,教師的工作是瑣碎的,一會兒這邊丟了東西要求老師“查案”,一會兒那邊兩個孩子打起來了要求老師“公斷”。處理這樣的問題,讓許多老師傷透了腦筋。教育是一項精細的工程,老師的一點點的失誤,非常容易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一些陰影。為師者,對孩子進行處理的時候,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一定要像法官一樣明察秋毫,謹慎行事,以防留下難以彌補的遺憾。
過而改之,善莫大焉。老師不是神,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是人就會犯錯誤。一旦發現了自己工作中的錯誤,教師要勇于承認,勇于接受學生的監督,做知錯就改的表率。相信這樣,偶爾出現了“冤假錯案”,也會得到學生的諒解,不但不會降低威信,反而會使教師的人格魅力得到提升。
(作者單位:山東臨沭縣教育局)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