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靈隱寺的地藏菩薩塑像旁蹲著一只狗,這只狗有很好聽的名字,叫做“善聽”。傳聞“善聽”的兩耳,一耳可聽十方諸佛菩薩的法音,另一耳可以下聞人間與惡道眾生求告的聲音。事實上,“聽”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傾聽是一個重要的學習習慣,是取得外界信息的關鍵,是學習的基礎。傾聽,是人際交流不可或缺的本領,是一種能力,一種素養,一種品質。真正的傾聽,指的是用心去聽,從眼神、體態都表現出一種聚精會神與專注。課堂傾聽是含有聽課技巧和聽課藝術的積極高效的聽課。
在新課改下的孩子敢說了,愛說了,會說了,新課程下的課堂顯得動有余而靜不足。我們常見的“精彩”課堂上學生侃侃而談,聽課者不禁嘆為觀止,但每每只有自己的觀點,而忽視他人的見解。課堂上闡述己方觀點的多,引起共鳴的少;重視標準答案的多,詰問、質疑、反駁的少。這難道是學生的耳朵 “失聰”了?聽力缺失了?究其原因是傾聽這種美德,這種良好的習慣,這種有效的的學習方式未能引起足夠重視。只有學會傾聽,課堂活動才能有效地進行,我們的課堂才會充滿智慧、充滿靈動。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會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更精彩。為了讓更多會聽、會辨、會思的學生茁壯成長,我們的語文課堂要善用“傾聽”。
培養學生傾聽能力是有章可循的:首先要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靈活地駕馭課堂;其次要要教給學生傾聽的方法,讓傾聽成為一種能力;其三要讓課堂實現多向互動,讓傾聽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能實現高質高效。
一、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傾聽得以實現
傾聽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試想讓學生置身于一個嘈雜的學習環境,各行其是,人人罔顧左右而言他,傾聽當然無法實現。這就需要教師有效調控課堂,排除各種對課堂教學的干擾。首先,課堂紀律是形成良好學習氛圍的前提條件。小學生注意力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不強,需要教師及時有效調控課堂,試舉幾例。
一、二年級課堂師生對話,如:
師:坐端正;生(齊):有精神。
師:一二三;生(齊):我安靜。
師:小嘴巴;生(齊):不說話。
每一次簡短的對話,將學生從游離狀態拉回課堂。
二、三年級的古詩接龍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如:
師:床前明月光;生(齊):疑是地上霜。
師:山重水復疑無路;生(齊):柳暗花明又一村。
師:莫愁前路無知己;生(齊):天下誰人不識君。
每一次的調節課堂,用一次古詩對話,既增添了課堂情趣,又讓學生及時收心。
到了高年級,競爭(小組比賽)策略,表揚策略兼用,能讓學生始終處于學習興奮狀態。
常見的方法有:小組奪旗賽,大組的摘果子(摘星星)比賽,對手擂臺賽。幾個回合下來,學生始終處于亢奮狀態,有利于集中注意力開展學習。
其次,要善用激發學生興趣的策略。
引導學生學會傾聽,需要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產生興趣,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知識重組,挖掘語文知識中的興趣點,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如組織五年級課文《晏子使楚》課本劇的表演,學生非常感興趣,表演者全身心投入,觀眾個個屏息凝神,側耳傾聽。學生在“演”和“聽”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另外,教師淵博的知識,標準的普通話,授課時幽默風趣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語感,時常以表演者的神態吸引學生等都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聽得更專注。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情感基礎。課堂氣氛既嚴肅又輕松的環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
二、有效的傾聽方法,讓傾聽成為一種能力
傾聽,是一項技術、一種修養,也是一門藝術。我們要教給學生傾聽的方法,讓傾聽成為一種能力,對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要求,引導學生在傾聽中以情悟情,以心教心。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聽課”要求,讓孩子明白“聽什么”。平時我們在教學時發現當一問題提出后,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舉手,叫到回答的學生高興而又自信地回答,而其他的學生則顯得滿臉沮喪,很不情愿地聽別人講,甚至心底里還怪老師不叫他回答……于是,聽講時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把不該聽進去的錯誤倒記住了,而關鍵點卻忽略了。這時,教師應該給學生明確的目標,告訴學生該聽什么:是抓住重點聽,還是優缺點兼聽,亦或聽不同點,不要求面面俱到,但至少要聽出和別人不同的一點。只有孩子們明白了需要聽些什么,才能聽到內容,能勇敢地站起來對問題進行補充、反駁、質疑。
聽講時,有的孩子善于追蹤問題,有打破沙鍋問道理的精神;有的孩子善于發現比較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同學回答的異同;還有的孩子善于質疑別人回答問題的不足,還有的孩子善于從他人的回答中總結出準確的答案。這些好的聽講方法教師要隨堂總結,表揚,推薦給同學,讓全班同學的傾聽能力不斷提升。
三、多向互動的課堂,讓傾聽成為一種習慣
學會傾聽是一種能力,更應成為一種習慣。學生年齡小,心理不穩定,理解能力較弱,要讓學生真正學會傾聽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要懷著一顆愛心,抱著正確的心態,耐心對待學生出現的錯誤,誠心教給學生傾聽的方法,反復抓、抓反復,讓傾聽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
多向互動的課堂有利于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師生的互動讓知識得以傳承,孩子們傾聽教師繪聲繪色、妙語連珠的講解,如沐春風,如啜清茶,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生生互動常能迸出智慧的火花。小組交流,班級匯報是學生自我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學生要傾聽,要評價,要質疑,要補充,要總結,他們的腦子在高速運轉,他們的思維在分析與綜合,他們的耳、腦、口并用,課堂成為演練場。傾聽在不知不覺中,在多向互動的課堂中成為一種習慣。
傾聽,還是訓練學生創新思維和挖掘學生非智力因素的一種手段。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有助于集中孩子們在課堂上得注意力,有助于增強孩子們的記憶力。傾聽也是孩子適應社會交往,與人交流溝通的重要手段。
聽聽,知識就在傾聽中獲得,在傾聽中升華成智慧。
(作者單位:廣東廣州市天河區駿景小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