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不覺間,在三尺講臺上我已奮斗了16個春秋。扎根于一線教學,我正在親身感受著課改的穩步推進,體驗著教育觀念的悄然變化,經歷著從大綱到課標的教學行為變遷,新的教育理念正在滲入我的血液和骨髓,我的教育觀念、方法、行為正在發生美麗的“蝶變”,“建構主義”、“生本主義”和“三維目標體系”在我的人才培養觀里已深深植根,作為理科教師,我對“建構主義”、“生本主義”和“三維目標體系”下的教育理念也有了自己獨特的體會和表述,并將之概括為兩個教育圖。今拿來與各位專家和同仁共享,蟬翼之論,權為拋磚。
一、教育效果坐標系
教育影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有顯性的、易于測量的影響,也有隱性的、不易測量的影響,后者往往決定了受教者的體驗是積極的、幸福的,或是相反。新課程追求結果性目標、過程性目標和體驗性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評價教育的效果。對三維教學目標的全方位追求對塑造全面、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合格中學生是有效且有益的,反之,忽略了其中任何一個維度目標的追求,教育的效果尤其是長遠效果就會打折扣。
我們借用數學中的“空間直角坐標系”來感受一下新課程下教學的三維目標:如圖1,三個相互垂直的坐標面把空間分成八個部分,每一部分為一個卦限。其中,位于X、Y、Z軸的正半軸的卦限稱為第一卦限,從第一卦限開始,在OXY平面上方的卦限,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稱為第二、三、四卦限;第一、二、三、四卦限下方的卦限依次稱為第五、六、七、八卦限。
我們規定:X軸、Y軸、Z軸分別代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有序實數組(x,y,z)即為點P的坐標,它對應著空間坐標系中的惟一位置。當教育在某一維度上對學生起積極或正向的影響時,其對應坐標為“正”,反之為“負”,而影響的程度則用坐標的絕對值來衡量。
譬如,樹立了科學正確的教育觀且能付諸于實踐的教師,其教育效果在三個維度上均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對應的坐標x、y、z均為正值;對三維目標兌現的越平衡,則三個坐標x、y、z值越接近;而在坐標x、y、z均為正值,且平衡發展的基礎上,兌現得越好,則學生發展越協調、綜合素質越高,這時,圖1中的長方體越接近于正方體且體積越大。由是推廣,假設一節課的教學效果對應第一卦限的一個點P(x,y,z),則說明學生在三個維度上均朝著積極的方向上發展,且x、y、z越接近,發展越協調;而x越大,則“智育”效果越好;y越大,“過程與方法”效果越好;z越大,“情感和德育”效果越好。
再如,以“題海戰術”、重復機械訓練建構的一節課,x值為正,且可能較大,y值一般也為正,但可能偏小,z值則可能為負,甚至較小。這時,對應的點P(x,y,z)會在第五卦限, 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兩個維度上是積極發展的,但不協調;而在情感態度的發展上是消極的,長此以往,學生在學業上可能會有一些成就感,但在解題方法和思路上則把握不好,且難以找到快樂與幸福感,這顯然違背了我們的期望。
對于其它卦限不再一一贅析,請讀者結合自身教育教學予以分析。
從另一個角度,每一次教育教學均會對應一個P值,我們分別記作P1(x1,y1,z1)、P2(x2,y2,z2)、P3(x3,y3,z3)……長期實施教育的總效果會是什么樣的呢?顯然,x1+x2+x3+……的大小代表了學生在“知識與技能”維度上的發展效果,y1+y2+y3+……的大小代表了學生在“過程與方法”維度上的發展效果,z1+z2+z3+……的大小代表了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上的發展效果。
事實上,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點P的分布在第一卦限且對應的長方體體積較大又比較接近于正方體的情況并不是非常普遍存在的,更多的時候,點P雖然分布在第一卦限,但往往出現x>y>z的情況。甚至,點P在第五卦限且x值大于y值的情形也經常發生。至于其它六個卦限,在教學中偶有發生,也需注意。這說明,我們的教學對“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落實較好,“過程與方法”目標(會學)則落實稍差,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樂學)則往往是落實最差的。希望所有教師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心中有“圖”,并爭取讓點P落在第一卦限,實現教育的協調發展,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優化。
二、教育影響整合場
學生生活在社會中,其周圍的一切均會對其發展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這些影響在經過過濾后,就可能影響到學生的思想、心理、態度、行為、習慣等的發展。教師必須非常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有針對性地協調好家庭、社會、學校等各方面的影響,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朝著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
如圖2所示,離學生越近(半徑越小)說明影響力越大,而面積大小則代表了影響程度的高低。學校教育對學生一生發展的影響是最大的。其中,教師的教育教學指向性明確,影響最大;學校的衛生環境、紀律環境、人文環境和校風則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小視。除此之外,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是形成學生個性的第一“影響場”;同學、朋友這些伙伴關系由于在心理位置上與學生本人是平等的,對其成長發展也很重要;由于社會的迅速發展,書籍、網絡等各種媒體對一個人的成長呈現出日益明顯的作用,而社區和社會大環境同校風一樣,起的是潛移默化的作用。
對于不同地區、不同學校,這個“影響場”圖在影響結構、面積比例上是有所變化的,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教師對這些影響的協調能力會影響它們是對學生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還是負面影響。
以上兩個圖形并無什么深奧之處,它們只是對教師的教育過程和方法提了個醒:從橫向上來說,教師要協調各種教育資源,使教育影響形成有效的正向的合力;從縱向上來說,教師對教育教學的設計要兼顧三維目標,“以學生為本”,讓學生通過“建構”實現協調發展。
(作者單位:河北晉州市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