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我便接觸到“多元智力”這個概念,也拉拉雜雜地讀了不少以此為主題的書。對于“多元智力”的分類,以及各種智能類型的表現,都耳熟能詳。可是,再讀《智力的重構》,我突然意識到,自己長久以來忽略了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智力的定義。
何謂智力?加德納將其界定為“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面臨的真正難題和生產及創造出社會所需要的有效產品的能力”。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一個非常典型的事例?!拔以催^很多有關多元智力理論在學校運用的錄像帶。在一盒又一盒的錄像帶中,我看見幼小孩童在地板上爬行,屏幕上標注說這是‘身體動覺智力’。我說,那不是身體動覺智力,而是孩子在地板上爬。事實上,身體的隨意活動并不是身體動覺智力的演示——打哈欠就是打哈欠。只有當我們積極地解決問題或者生產對社會有用的產品時,我們才是在使用智力?!?/p>
這段文字再明確不過地提醒讀者,只有“解決難題”與“創造有效產品”,才是智力的核心。如果不能深刻認識這兩條標準,對于該理論的應用將會浮于表面,甚至陷入混亂。
從定義出發,我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并以此衡量和判斷——哪些只是為活動而活動的活動,哪些才是具備解決問題、創造產品兩大關鍵因素的智力活動。
課堂上,播放一段與教學主題相關的音樂或歌曲,充其量是藝術欣賞,談不上智力活動。但是,如果讓學生創作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歌詞,并以自己熟悉的音樂選段提供節奏和旋律,毫無疑問屬于音樂智力。
下課鈴響之前,允許學生在座位上伸伸胳膊聳聳肩,稍作放松,只是小幅度的身體運動,與多元智能無關。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在無聲的狀態下以肢體語言,即表情、動作、姿勢來回答某個問題,應該算作身體智力。
加德納在回答學生疑問——“如果我沒有理解這個理論的話,我如何應用它呢?”——的時候,說了這樣一番話:“你將永遠不能理解這個理論,除非你應用它……然后再應用它?!?/p>
的確,參照自己以往對于“多元智力”的應用情況,我更明確了智力的本質——“解決問題”和“創造產品”,而我的教學思路也在應用中不斷拓展,再來設計教學活動,對多元智能理論的應用意識更強,方向感也更加明晰。
9月的某節課,安排學生討論“子女孝敬父母”的話題。課前,給學生布置一項家庭作業?!盎丶液髥栆粏柛改福阍涀鲞^哪些令他們欣慰或感動的事情?請他們列舉一兩件?!闭缴险n時,我先要求學生把事件簡明扼要地寫在作業紙上。然后,發給每位同學一張紙,讓他們以圖畫的方式把事件表現出來,并適當地配以文字說明。對于這種打破常規的做法,孩子們起初感到突然,但仍舊興致盎然地完成了這項特殊的課堂作業。
結束繪畫活動,所有的作品被收集上來,通過投影的方式向全班展示。學生們在觀看各自的圖畫同時,還要完成一項更重要的任務——根據圖畫反映出的內容進行分類。
觀賞完全部作品,學生開始進行列舉分類結果。總結的過程,對于全體學生都是一次十分有效的教育,特別對于那些在家庭生活中自我中心的孩子而言,更是教給他們應該如何去關心父母,體貼父母。
反思這堂課的兩項主要活動,無論繪畫,還是分類,都具備智力的兩大特征——解決問題、創造產品,因此可以肯定,學生的空間智能和邏輯智能得到訓練。
與單純分析課本呈現的案例,被動接受課本提供的案例相比,這樣的設計安排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激發他們的潛能。特別對于某些視覺空間智力占優勢的學生而言,這種特殊的作業方式,比起常規的語言敘述,更讓他們感到得心應手。
然而,正如加德納所提醒的那樣,“我們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擁有不同類型的智力……在實踐層面上,這意味著任何統一的教育方法都僅僅是為一小部分兒童提供最佳服務”。
的確,就上述課堂作業而言,有些學生也許更傾向于其它表達方式,如講述、表演、寫作、甚至說唱,而不是繪畫。如果不加以限制,他們一定會傾向選擇自己最有優勢的那種“智力”來“解決問題”和“創造產品”。
那么,在教學過程中,除了統一布置的作業,還有哪個環節更容易向學生的“多元智力”開放呢?
以往,我常常在課堂上給學生分發紙質的閱讀材料,或者將用來討論的案例制作成幻燈片,供學生分析和探討。這種傳統方式雖然不會引起任何異議,但是久而久之,教師和學生都會感覺單調枯燥。
2008年,講到“依法行使政治權利”一課時,我請兩位學生將課本中幾則案例串聯起來,自編自演了一段首尾呼應妙趣橫生的相聲。同學們在聽相聲的過程中,對于教材的重點難點,例如公民享有的政治權利、行使政治權利的渠道及正確方式,都獲得深刻印象。
近日,選擇了3個班做意向調查。當時,我向學生解釋:“我特別希望課堂能夠真正屬于在座的每位同學。課堂不僅作為我們學習知識、探討問題的地方,也應該成為同學們展示的舞臺和平臺。換句話說,在第一單元的學習中,我們經常采取閱讀和討論文字材料的方式。其實,我們還可以采取更多樣的方式。比如由同學表演短劇和小品,取代閱讀材料;或者以同學們創作的連環畫或者漫畫,作為討論的靶子;或者由同學們自己來講述故事,作為整節課的引子;甚至由學生原創故事,替代教師提供的閱讀材料。”
在接下來的調查環節,每個孩子需要確定:在這4種形式中,你更傾向于哪一種;這4種形式,你愿意承擔或接受哪項任務?學生們很認真地填寫了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種方式都有各自的偏好者。而選擇傾向于表演、以及愿意參與表演的同學數量均居首位。
基于調查結果,如若發揮學生的興趣專長,將呈現學習材料的任務分別交給擅長繪畫的學生、擅長表演的學生、擅長創編歌曲的學生……他們又會有怎樣的驚人之舉呢?行動起來,并拭目以待。
(作者單位:北京101中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