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訂的湖北省高校教師“十倡導十禁止”師德行為規(guī)范中,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社會安全事件中,不顧學生安危搶先逃生等十種行為被明文禁止。該省教育廳明確表示將建立考評制度,對違反行為規(guī)范的,5年之內在名師評選、人才遴選等各級各類表彰獎勵中進行“一票否決”,有嚴重失德行為、影響惡劣者將依法依規(guī)撤銷教師資格并予以解聘。
兩年前的“范跑跑”事件,引發(fā)了社會關于師德的大討論。對于老師在突發(fā)災難中能不能先跑,輿論觀點褒貶不一。如今,“教師不得搶先逃生”被寫入高校師德規(guī)范,有望為這場討論和激辯起到標桿和引領作用。在這個價值多元化的時代,湖北省教育廳的如是表態(tài),代表了社會對主流價值取向的呼喚,彰顯了教育官方部門對師德底線的堅守。
心理學認為,人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會有興奮、麻木、逃避三種本能反映。就個體而言,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條件反射,有在環(huán)境允許的情況下盡快逃離危險地帶的主觀意愿。但是,作為高級動物的人,不能完全被私欲本能所支配,還應有理性判斷和感性覺悟的綜合考量。而“讓學生先走”,就折射出為人師者的大愛之光,這是教師職業(yè)道德操守的題中應有之義。
禁止搶先逃生,并非對師德的過度苛求。道應有德,每個職業(yè)都有自身的行為規(guī)范。《教師法》就明確規(guī)定,教師有“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制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的義務。這份義務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應落實在行動中;不能只體現在平常時刻,更需踐行在緊要關頭。作為學生的臨時監(jiān)護人,老師有義務有責任在火災、洪水、地震來臨之時挺身而出,盡己所能保護自己的學生。因為,從站上三尺講臺的那一刻起,教師就注定了要比常人多一份責任,多一份擔當。
禁止搶先逃生,亦非對教師安危的漠視。每個生命都是珍貴的,要求“學生先走、老師殿后”不是在宣揚“生貴師賤”的不平等,不是拿“師命”換“生命”的賭博交易,恰恰是為了爭取事故代價的最小化。畢竟,在突發(fā)災難面前,心智尚未成熟的學生往往會比較慌亂、手足無措,容易形成群體性擠壓、踩踏等次生災害。這時,需要老師站出來準確判斷形勢、鎮(zhèn)定指揮,為逃生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組織學生有次序地疏散撤離。汶川地震中,梁平縣文化鎮(zhèn)中心學校大多數學生成功轉移,就得益于教師們合力推倒圍墻開辟出逃生通道。
湖北省將“禁止搶先逃生”寫入師德規(guī)范,能否對更多地區(qū)起到導向和示范作用值得期許。但更值得期待的是,這樣的師德規(guī)范何時不再只是有關部門的一紙規(guī)定,而真正內化為每個教師的信仰與覺悟。盡管被輔以“一票否決”、解聘等考評懲罰措施,但師德規(guī)范的生命力和執(zhí)行力不應體現于此。也許,我們無法改變?yōu)碾y的發(fā)生軌跡,但一句“別怕,有老師在”足以溫暖每個孩子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