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經是一個滿懷夢想走上大山深處三尺講臺的懵懂少女,如今走上“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提名獎”領獎臺。15年來,她用微薄的工資資助了28名瀕臨失學的貧困生,為省錢和節約時間給孩子們輔導功課,常常吃方便面和白粥伴榨菜;她多次謝絕調動的機會,堅守在瑤寨山區任教;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水平,她拖著瘦弱多病的身體潛心于教育教學研究。
她貧困而富有,有著對山區孩子博大的母愛、師愛;她柔弱而剛強,有著為那無數雙渴望的眼睛撐起了一片藍天的堅毅;她平凡而非凡,有著不計名利默默耕耘的奉獻。
她,就是被喻為“瑤鄉紅燭”的龍門縣藍田瑤族鄉藍田中心小學語文教師江潤濃。惠州學院教授李靖國稱她是“將智慧和德行融進了潤物細無聲的濃濃母愛和師愛中,源源不斷地灌溉著莘莘學子的心”。她 “以超乎常人的艱辛與努力,用知識的燭光照亮偏僻的瑤鄉,用柔弱的雙肩撐起了一片愛的藍天?!?/p>
節衣縮食,承擔28名特困學生的書雜費
“也不是完全為了省錢,有時是為了趕時間。再說,吃得差一點能讓孩子們不失學,很值得”。——江潤濃
學校的同事們都說,江潤濃很“小氣”——不舍得給自己買東西。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自己生活都十分拮據的老師,為人師表的責任和對孩子們的愛心卻從來沒有改變,關心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把從各方面幫助貧困生當成理所當然的生活一部分。
1995年夏天,畢業于博羅師范學校的江潤濃,在分配意向書上填了4個字:服從分配。于是就到了藍田中心小學教語文。藍田中心小學位于經濟相對落后的瑤族聚居地,是全縣規模最小的鄉鎮一級中心小學。
“當時大家都有點擔心這位19歲的姑娘能不能堅持留下來?!睋F任藍田中心小學校長周肇來說。
“江老師剛工作不久就資助了3個學生的書雜費,現在還不遺余力地聯系社會熱心人士到鄉里開展助學活動?!敝苷貋砀嬖V記者。
周肇來回憶,1996年春季開學,江潤濃沒看到劉軍、李紅、林有希3位學生的身影,通過家訪,她發現他們都是單親特困家庭,沒錢交費。于是她毅然幫3個孩子承擔了共計近1000元的費用,這相當于她當時兩個月的收入。據統計,在1996 — 2006年的11年里,江潤濃承擔了28名特困學生的書雜費。
“那時我到江家去總感到奇怪,怎么她老吃方便面,要不就是白飯和4毛錢1包的榨菜?!苯瓭櫇獾泥従觿⒒饗苫貞浾f,后來才知道江老師是為了讓孩子們不失學才省吃儉用的。劉火嬌說,江潤濃由于讀師范和親人有病,當時還欠著債務,大概有四五年,江潤濃吃方便面多過吃飯。由于長期營養不良,加上工作勞累過度,江潤濃多次暈倒在講臺上,但每次被同事送到醫院輸完液后,江潤濃總是趕回課室給學生上課。據江潤濃同事透露,江潤濃患有嚴重的胃炎、低血糖、腸炎,鼻息肉有后遺癥。同時,當許多人因為“三脂”高而煩惱時,她還在體檢中被檢查出“三脂”低。
在藍田村上長墩村民小組,李水嬌一家一直稱江潤濃為恩人。現在已是小青年的譚國偉原在江潤濃班里念小學時,因為父母有病、家里經濟困難多次面臨失學,是江潤濃資助了譚國偉和他的哥哥。“這樣的老師哪里找啊?自己困難還擠錢幫我的孩子交學費。”李水嬌經常這樣對人說。
學生肖肖的家住在藍田瑤族鄉社前村,家庭經濟非常困難,她家連電視機都沒有。在上小學的時候,肖肖經常會在學校暈倒。“江老師家訪時知道我是因為從小缺乏營養造成貧血,所以有時候會暈倒。后來她就經常來問我餓不餓,有時候還會帶我去吃早餐。”肖肖告訴記者。
江潤濃的事跡被社會了解后,許多熱心人士和單位團體給她家送去慰問品。記者卻發現,她家里的大米所剩無幾,滋補品也都不見了。藍田中心小學副校長劉浩忠透露,江潤濃把人家送來的大米和補品都轉送給了貧困學生和困難教師,還不時給貧困學生資助書費、體檢費。
仁愛洋溢,心里總裝著學生卻常疏忽兒子
“我要讓我的學生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進步;只要努力,農村的學生也可以很優秀;只要努力,山里的孩子也可以很有出息!”——江潤濃
周肇來說,15年來,江潤濃從來沒有提出過調動,總是加班加點,渴望把所有時間都用在教學上,甚至常常忘記了自己的兒子小漫泉。周肇來回憶,小漫泉在江潤濃所在小學念一年級時,中午放學后,小漫泉喜歡等媽媽一塊回家,但江潤濃常在放學后加班,經常忘記小漫泉在等她。小漫泉等不到媽媽,就在學校門口大哭,然后抽泣著自己回家?!耙宦牭叫÷蘧椭澜蠋熡旨影嗔??!敝苷貋碚f,后來小漫泉的哭聲少了,也許是因為已經習慣了。
在小漫泉眼里,媽媽是又好又不好,認為“不好”的原因有:一是放學后總呆在辦公室備課或教學生,不陪他回家;二是小漫泉晚上8時30分要睡覺時,媽媽從不哄他睡覺,要聽故事時也總沒空講。
談起孩子,江潤濃總是充滿歉疚。小漫泉今年剛上小學六年級,讓江潤濃感到欣慰的是小漫泉的成績能維持在全班的中上水平。“我對他既沒有要求也有要求,只要他能用心地去學習就可以了。”江老師說,自己能夠給他的很少。
生活中的江老師,沒有講臺上那么的意氣風發。八小時外的她是一個比較沉默、內向,但卻愛笑的女兒和母親。已踏入而立之年的江潤濃有一個三口之家,年邁的母親朱招娣、稚嫩的兒子漫泉和她自己。她每月的工資,要還債,要看醫生,要給孩子補充營養,剩下一點點錢勉強維持生活,還經常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江潤濃現住在由閑置課室改建的房子里,陽臺上那一排花盆里沒有種花,而是大多種植了韭菜、蔥等蔬菜,這就是她家的“微型菜園”。這在很多人眼里覺得很“小氣”的舊房子,在江潤濃一家看來,已是很大的改善。因為原來她們一家三口只能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瓦房里,一到下雨,房子還滴滴答答地漏水,滿地都是盛水的瓶桶盆罐。“她一個人撐起一個家真的不容易?!毕氲竭@些,江潤濃的母親臉上的笑容都會變得有點無奈和心痛。
江潤濃身上的衣服不管是什么顏色,大多是洗得泛白的。與江潤濃共事10多年的劉老師告訴記者,該小學學生的家有的離學校10多公里,村民們白天要干農活,為此,江潤濃總是摸黑路逐戶家訪?!坝泻脦啄辏蠋煻际谴┲羌滓r衫去家訪,所以村民遠遠看到那件白襯衫,就都知道準是江老師來了。”劉老師說,大家知道江老師“不怕黑,就怕狗”,所以會站在村口等待江潤濃的到來。
朱招娣也說自己的女兒最吝嗇。她從江潤濃的少年時代說起,念初中時是一罐豆腐乳就能過一個星期,每個周末從家里帶些米、蔬菜、咸菜;念師范時,每個月只有100多元的生活費;工作了好幾年還總是以方便面、或白粥配榨菜就一頓?!拔易鰦尩?,能不心痛嗎?”朱招娣說。原來,從上中學起,到工作兩年后約8年里,江潤濃一直沒有毛衣穿,直到工作第三年她才擁有1件毛衣,還是姑媽送的。
師愛如海,戰勝網游“奪”回留守兒童
“我總想給兒子更多的愛和關懷,但別的孩子不也同樣需要關懷嗎?愿瑤鄉的孩子有知識、有理想。”———江潤濃
“老師對我們很好,對我們就像對她自己的兒子一樣,沒什么區別。”學生譚贊樂說,江老師很關心他們,誰生病了,江老師都會親自送他去看醫生,而且只要他們有不懂的問題,江老師都會抽時間幫他們解答,無論課間、放學,還是放假。
現在東莞某小學讀六年級的小楊,在四年級第二學期的時候曾回到家鄉藍田鄉,并轉到藍田中心小學就讀了1年,來自單親家庭的他成為了一個留守兒童,與60歲左右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在藍田生活學習時,小楊沉迷于網絡游戲,經常找借口向老師請假,在家人面前卻扮演著“好學生”的角色,準時上下學。通過家訪,江潤濃很快就知道了,于是她便經常在沒課的時候,一個個網吧地去找他,并耐心地給他做思想工作。平時,江潤濃還會有意無意地問問他的學習情況,讓他感覺到別人的關心。經過江老師的努力,“情感的攻堅戰”獲得勝利。在五年級第二學期的時候,小楊的成績終于從原來的不及格提高到80多分。
“后來鄉里網吧的老板一見我來就條件反射地說,網吧里沒有小學生?!碧岬饺ゾW吧找學生這一事,江潤濃不好意思地笑著說,他們畢竟還是小孩子,做老師的,要把“老師”的名分擔當好。
“江潤濃的家離學校只有1公里,執教多年卻比別人走多了不少‘彎路’”。說起她的為人樂道的故事,周肇來說,“有時下大雨,她堅持把要過河的學生一個個送回家;有時住得遠的孩子有急事回家,她甚至任由小漫泉在學校哭也陪學生先回10多里路外的家。最令人感動的一次,是明知母親病重需要陪伴,她仍去家訪。”周肇來說。
周肇來回憶,學生劉軍的媽媽是貴州人,爸爸是偏僻的社前村柯木園農民。劉軍出生第二個月,媽媽離家遠走。有一年夏天星期五,江潤濃聽說劉軍腳受傷無法上學,爸爸又有病,便騎自行車去柯木園,途中有條無橋小河,她就把車扛在肩上趟水過河。到了劉家,她發現劉軍不及時治療不行。往回趕時,她先把劉軍背過河,然后再扛車。經衛生院治療后,她又送劉軍回家,并煮面條給他吃。深夜11時,江潤濃再次扛車過河往學校宿舍趕,一路上摔了好幾跤。
翌日,江潤濃回龍田鎮李洞村看望媽媽,外婆告訴她,媽媽已于前一晚被送往縣城搶救。江潤濃哭著騎車趕往縣城醫院,才驚悉媽媽患腫瘤,醫療費要6000多元,把耕牛賣掉還差5000多元。她向學校、同事借了4000元后,仍為尚欠千元發愁。后來,是學生家長和同事捐款幫她解了難題。
淡泊名利,只希望繼續做一名瑤鄉教師
“我還是覺得日子要扎扎實實地過,要認真地做好本職工作。下來我主要還是做好教研和提高教學質量?!薄瓭櫇?/p>
在今天商業化的時代,過節送禮幾已成風。而當很多人在為是否該在教師節給老師送禮而展開熱烈討論時,江潤濃卻總是“大言不慚”地對學生說她要收“大禮”。但她的學生都知道,江老師口中的“大禮”就是他們的學習成績,進步越大,“禮”就越大。
“師者,人之模范也”。江潤濃對學生要求很嚴格,但對她自己同樣如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以及班主任,江潤濃時刻想著如何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
江潤濃一直都潛心于教育教學研究,而且從未因為工作忙或身體差而中斷過。平時,和同事們交流教學心得;晚上和假期,就利用網絡了解各地名校名師的教育方式方法,并按照學校和學生的實際做些改變,再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堅持因材施教。江潤濃還堅持經常閱讀《廣東教育》、《師道》等教育刊物,了解更多的教育信息,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和教學質量。
“江老師現在是我們教育隊伍中一個出色的教師,熱愛山區教育事業,教學能力強。她的教學成績在全鄉一直名列前茅,她所帶的班級進步也很大,許多家長都要求把子女安排到她執教的班級。”周肇來告訴記者,2009學年度第二學期,江老師擔任的班科在全縣期末質量檢測中比上學年進步了32名。
“山區孩子更需要教育。能夠分配到這里,我感到很幸運?!苯瓭櫇夂苤t和地說,認為自己只是做了一個山村教師應該做好的工作而已。
面對種種榮譽,江潤濃沒有驕傲自滿,也沒有被由此而產生的壓力所壓倒,而是守住一顆平常心,繼續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
“在我獲得很多榮譽的時候,有很多同事說我的命運將要改變,有人說我會調到縣機關,有人說我會做校長?!苯瓭櫇庹f,“可是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些,我只希望在瑤鄉做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像過去和現在一樣?!?/p>
責任編輯蕭田
(本欄投稿郵箱:xt6688107@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