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碳”呼聲越來越高的背景下,低碳生活不僅成為一種符合時代潮流的生活理念,更是一種急需建立的綠色生活方式。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有機滲透“低碳”理念,讓數學課堂也“低碳”起來?恰好又要教學“認識升”,我便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與求解之中。
學生對“升”這一容量單位的認識是有生活經驗的,但對“1升有多少”卻缺乏容量觀念。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認識到“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容器里裝滿水正好是1升”外,還要讓學生充分經歷把1升水倒入不同容器中的觀察操作活動,借助于生活中常見的瓶、盆、鍋、碗等容器來進一步認識1升,感受1升的實際意義。回想起三年前自己也曾執教過這個內容,雖然當時學生在分組操作中對知識的體驗比較深刻,但是那些實驗過程中的自來水也隨著課的結束而白白倒掉。現在想來,真是深感慚愧。實驗不做,學生感受不深,在做練習題時也會經常出錯;實驗做了,那些實驗中的水又如何處理?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兩難問題,并使得二者相得益彰?
教學之前,我做了兩項準備工作。一是上網下載了關于我國西南五省市旱情的圖片、視頻、文字等資料,并把它們做成了一個幻燈片;二是與學校的科學老師進行協商,把上數學課的地點放在了科學教室。爾后,我便開始了自己的教學嘗試。當我告訴學生到科學教室里上數學課時,他們既驚奇又興奮。驚奇,是因為之前還從未在科學教室里上過數學課,不知道老師“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興奮,是因為科學教室是做實驗的地方,去科學教室上課意味著做實驗。看來,今天的這節數學課注定要在孩子們的腦海中烙下痕跡。
“同學們,課前老師做了一個幻燈片,想看嗎?”我以一句最普通的問話開啟了今天的數學教學。
我快速地點下了幻燈片播放的按鈕,于是有關我國西南五省市干旱災情的一幅幅畫面展現在孩子們的眼前。孩子們認真地觀看著,也許是畫面的沖擊力太強,孩子們的表情已由原來的輕松快樂變成了眉頭緊鎖。此時,此刻,彼人,彼地。旱情早已緊緊牽動著孩子們的心。
“同學們,了解完西南五省市的旱情,你有什么話要說的嗎?”我開始打破略顯凝重的氛圍。班級里頓時小手林立,而這在以前并不多見。
“希望災區的小朋友也能像我們一樣既能喝上干凈的水,又能在教室里快樂地學習。”
“希望那里能早點下雨。”
“水是生命之源,我們應該愛惜水。”
……
孩子們紛紛用最純真的話語表達著自己的想法。
“同學們,離開了水,一切生命都將枯萎。今天的數學課我們需要用水來做實驗,希望同學們開動腦筋用實際行動做到不浪費水!”孩子們緊盯著我,點了點頭。但他們或許還是不明白為什么要在科學教室里上數學課?“今天的數學課只所以選在科學教室上,是因為科學教室里有水龍頭,取水方便。”此時,孩子們才恍然大悟。
科學教室里有8個水龍頭,所以為了實驗方便,我把全班學生分成了8個小組。在學生感受到“升”是常用的計量單位之后,教學便進入了實驗感受“1升有多少”的環節。就在當學生要準備把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玻璃容器灌滿水時,我拋出了一個問題:“這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玻璃容器中水要灌得很滿,才最接近1升。那么你們覺得怎樣才能灌滿?”簡單地討論交流以后,孩子們達成了共識:水龍頭不能擰得過大,不然沖擊力太強反而會把水濺出來,還會產生很多泡沫。明確了注意事項后,孩子們開始灌水了,小組中有的人負責開關水龍頭,有的人負責端正方體玻璃容器,有的人半蹲著目測水面。越是接近滿時他們越是小心翼翼。就這樣,一個看似跟節水無關的問題,卻避免了學生在操作中弄得水花飛濺,孩子們基本上沒有浪費水。
接下來,為了實驗的精確性,孩子們將1升水都小心翼翼地倒入帶來的各種容器中進行觀察。根據教材的安排,按照以前的做法,學生交流后就可以結束了,然而我又增加了一個教學環節。上課之前,我有意把教室的水桶帶來了。這個水桶上下粗細相當,正好能派上大用場。我先讓學生估計水桶的容量大約是多少升,孩子們頓時七嘴八舌:有的說是8升,有的說是10升,有的說是15升……怎么辦?倒水驗證是最好的辦法。
“還要不要打開水龍頭往這個水桶里灌水?”我繼續“發難”。
“不用,不用!我們只要將剛才實驗的正方體容器里的水倒進去就可以了。”班級里的一個小男孩急著搶答。
“要是萬一倒不滿可怎么辦啊?”我這么一問,教室里頓時安靜了下來。
“我有個辦法,萬一倒不滿的話,我們可以看看水面到了水桶的哪個位置,然后用估算的方法。”數學課代表的一席話得到了全班同學的認可。
于是,我把水桶依次拎到每個小組的面前,而每個小組的小組長在組員“慢點”的叮囑聲中,小心翼翼地把1升水都順利地倒入桶中。8個小組一共倒進8升水,而此時水面高度大約是水桶高度的一半,于是孩子們很快推算出水桶的容量大約是16升。
臨近下課時,這半桶水的處理竟然也成了孩子們最牽掛的問題,我仍然把解決的辦法拋給了學生。孩子們簡單交流后,一致同意:這半桶水先用來午飯前洗手,然后用來中午勞動拖地,最后用來澆教室門前的花壇。呵!想得可真周全,有時不得不佩服孩子們!當我把拎水桶回教室的任務交給班級里的一個大個男孩時,他甭提有多開心了。因為此時他拎的不僅僅是半桶水,更是全班同學的希望。
整節課,我并沒有直接宣揚如何節約水,但是一節課下來,學生們用實際行動做到了沒浪費水。課結束了,但留給我的思考還沒有結束。當“低碳”成為我們綠色生活理念的時候,“低碳”是否也應成為我們數學教學追求并滲透的教學理念?因而在汲取前次教學教訓的基礎上,我再次教學“認識升”這一教學內容時,及時調整了應對策略,通過巧妙的構思和自然的滲透,把時事和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雖然教學改動的只是細小環節,但卻收到了以小見大、平中見奇的效果。雖然這也只是一次教學嘗試,但收獲卻頗豐,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師應培植自我批判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這樣或那樣的失誤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很正常的。三年前教學“認識升”,因思考不夠深入,學生在實驗中白白浪費了許多水;三年后再次教學同一內容時,我及時發現了不足,并積極尋求合理策略加以解決,因而才取得了今天這節課的教學效果。有時教學失誤的價值并不終于失誤本身,而在于教師通過查錯、思錯、糾錯活動獲得許多新的啟迪。從這種意義上,自我批判意識可以促使教師從失誤中尋得警醒的意義和創新的價值,變消極為積極,在快速成長中實現蛻變。誠如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所說:“誰要是能夠解釋自己的不合理性,他就是一個具有主體合理性的人。”
其次,數學教學應關注生活現實。對數學教師而言,生活的本身是數字化的。教師應以一份數學的敏感,善于從生活中捕捉更真實鮮活的素材,來充實教材對生活的缺位。在“認識升”的教學中,引入我國西南五省市的旱情,以直觀化、現實化的例子對學生進行教育;以班級中學生使用的水桶為學習材料,通過測算容量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以如何有效處理實驗中的自來水的方式,使得學生的節水行動善始善終。所有的這一些,不僅關注了學生的生活現實,而且有效加強了數學學習與生活現實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各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三,數學教學應承載教育性。“課堂是知識傳遞的驛站,更是學生生命成長的殿堂。”數學教學承載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和智慧的開啟,更應是學生心靈的點撥和生命的潤澤。“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作為數學教師,應該勇敢地肩負起培植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責任。通過對教學材料情感因素的精心挖掘與巧妙設計,進而對學生幽閉的心智進行點撥與喚醒。從觀看幻燈片說感受——如何才能把正方體容器灌滿水——測算水桶的容量——處理實驗中的自來水,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不斷彰顯,智慧和情感不斷迸發。節約水的意識不僅得到了加強,而且節約水的實際行動更為自然,更具合理性。這樣的數學教學已經觸及學生的內心,直抵學生的心底,師生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
讓我們一起追求“低碳”的數學課堂,在課堂中,學生智慧地學,教師智慧地教,師生在生成中成長智慧,享受過程中的精彩。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洛社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