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近年來中國研究經費持續以20%的比例增長,但這種增長沒有對中國的科學和研究起到應有的強大的促進作用,現行的科研基金分配體制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創新能力的發展。”近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院長施一公,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院長饒毅聯合撰文,要求研究基金的分配不再依賴私人關系。(見《南方網》,作者:楊紹福)
科研實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未來和前途,而科研經費的支持和導向,又直接決定著科學發展的根基和環境。經費分配的混亂,不僅會導致腐敗叢生、學風退化,還將極大打擊科研人員積極性。如果“攻關”不如“公關”,那科研人員自然會對自身的專業性和科研的內在價值產生鄙薄心理,而失去敬畏感、成就感。長此以往,科研就不再是一種信仰,一種專業力量,而成為玩偶,對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非常不利。科研經費管理,關鍵要讓人信服,讓人覺得合情合理。為此,就必須積極地去行政化,推專業化。人們時常提起“教授治校”這個早被證明積極有效的制度,“教授治校”好在哪里?原因就在于它去除行政化,推動專業化,以專業標準評判,以名家信譽擔保,以專家操守處事。在這里,不僅評判標準由行政官員外行領導轉向專業人士的內行領導,而且不可忽視的是,專家的個人名譽、內在操守和專業堅守等心理和精神因素,在其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更何況,“教授治校”是群治,互相牽制,互相監督,走后門、拉關系等很難奏效。
科研經費管理完全可以從“教授治校”中吸取經驗。一方面,要有專門化的經費管理機構,并且要體現其相對獨立性。拿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舉例來說,據相關研究資料介紹,其決策機構是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由美國總統直接任命,成員由選舉產生,且要經過眾議院通過并由總統任命。委員會任期6年,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委員要離任。這樣的獨立機構,其專業化的運作和規劃能力,使之有遠比普通政府部門強得多的專業素養,能科學地提出科研支持計劃,合理分配經費。同時,退出機制的建立,也使委員以及委員會必須重視自己的操守和聲譽,及時規避可能存在的學術腐敗現象。另一方面,得有合理有力的內部和外部監督機制。內外部監督共同作用,才能使經費管理公開透明。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