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報道,財政部、教育部日前發文,決定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從2010年秋季學期起,中央與地方共同設立國家助學金,用于資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平均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1500元。
高中階段不是法定的國家義務教育,不享受免費助學措施,為了維持發展,高中學校只得提高學費(特別是名校和重點高中)。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全國在校高中生約有2600萬人,貧困生超過700萬,其中特別困難的學生約占20%,如果沒有相應的資助,部分人無法完成高中階段的學業。目前全國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僅為52.9%,而西部農村的初中生升學率僅為30%左右,這嚴重影響了教育的和諧發展。所以,對高中貧困生承擔國家救助責任利莫大焉。結合其他助學政策漏洞,筆者提醒:貧困高中生國家資助評選呼喚社會化機制。
有關高中貧困生的評選和推薦工作,僅僅憑借村委會證明、學生個人證明以及學校證明就確定貧困生名額,程序不夠嚴謹,容易出現助學金“劫貧濟富”現象——只要具有一定的關系背景,就能輕而易舉得到貧困生指標。有的貧困生,手機、MP3、電腦一樣也不少;有的教育局領導和私立學校還對中職生數量進行造假,套取國家助學金。這些嚴重污染了教育公平精神,對國家助學政策也是一種褻瀆。
貧困生推薦名單要讓社會化的調查和咨詢機構參與進來,建立貧困生實地調查制度,對每個貧困生都要“進家調查”,進行實地走訪,確定好名單后,還應該進行必要的網絡公示。要以實事求是、公開透明、公正公平的原則將貧困生評選工作與社會互動、群眾監督有效結合起來,把好貧困生入口關。
社會化機制還應對造假者實施嚴厲懲罰。因為以往,對待造假者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處罰措施,這種零成本刺激了造假者的肆無忌憚。這種情況必須改變,一旦確定了貧困生造假現象,僅僅取消資格是不行的,還應該與學生的道德評價、操行評價等掛鉤,以遏制造假者的鋌而走險,讓貧困高中生國家資助政策得到真正落實。
本欄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