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在哪里》是蘇教版《科學》第八冊“無處不在的力”單元的第一課,這一課旨在通過收集事例、實驗探究,知道力無處不在,且有一定的方向和大小,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關心生活、關注新事物的科學情感。在教學本課時,教者就本課的內容體系進行了重新組合,由原本的1課時改為2課時:第1課時,通過動手做,使學生認識各種各樣的力;通過彈橡皮的游戲,認識力的方向和大小;最后在“誰是大力士”的互動中將教學推向高潮——力不僅有大小,在特定的狀態下還可以轉變,巧妙地滲透了機械的知識。第2課時,則重點探討力的作用和測量力的大小。從教學效果看,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研究更深入,教學更有效。現就第1課時加以解讀、回放。
教學準備:彈簧、橡皮筋、氣球、乒乓球、裝水的燒杯、白紙、磁鐵等有結構的材料及游戲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課前幾分鐘指導學生認識“春天在哪里”
1.課前學生合唱《春天在哪里》。
2.交流:春天在哪里?
[解讀:這一環節在上課前的幾分鐘進行,意在指導學生拓寬思維,認識春天在我們的周圍,或者“春天無處不在”,為“力在哪里”的教學埋下伏筆。]
二、研究新課
(一)認識力在哪里
1.認識力在哪里
教師板書課題:力在哪里?
提問:你能用動作告訴大家“力在哪里”嗎?
(約一分鐘讓學生充分展示“力在我身上”)
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桌上的實驗材料,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力在哪里”。
學生按小組展開研究,教師巡回傾聽學生的想法:
交流:你們找到力了嗎?
請學生帶著材料到前面給大家介紹自己所找到的力,并請學生給這種力起個名字。
拓展:除此以外,你還知道哪里有力?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思考: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話回答“力在哪里”嗎?
[解讀:力在哪里?這是一個非常抽象的問題。只有在學生充分實踐的基礎上,才能真正認識到無處不在的力。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對教材進行了處理:變教材上從分析現象認識“力”為在動手實踐中尋找“力”。從教學效果來看,這種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變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學生的參與度高,實踐性強,幾乎所有學生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聰明與智慧。]
精彩片斷:
師:從大家的動作中,老師看到了你們的強悍與可愛,真是太棒了!請你們看一下,桌上還有一些材料,你們能充分利用這些材料,想一想、做一做、找一找、說一說力在哪里嗎?
約10分鐘后,請學生交流:
師:找到力了嗎?
生(非常興奮):找到了!
師:請你帶著材料到前面來一邊演示一邊介紹,看到了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你叫它什么力?
生1:我把乒乓球放在水里壓下去,松手后它會浮上來,說明它有彈力。
生2:不對,說明它受到了浮力。
師:對啊,這種現象說明它受到了水的浮力(板書:浮力)。可是對于乒乓球本身來說,它確實存在彈力,如何證明?
生1:(用力將乒乓球往地上扔)這就是彈力。
生3:我拉橡皮筋時,有拉力。
生4:吹氣球時,有吹力。
(學生松手時,氣球亂飛,生笑。)
師:剛才亂飛時,也有力存在,它叫反沖力。
生5:磁鐵能吸鐵,這是磁力。
……
師:除此以外,你還知道哪里有力?
生1:彗星落下來時,有力。
師:呵呵,那是——地球引力,但彗星最好別掉下來(生笑)。
生2:汽車開動時,有力。
師:通過交流,你能用一句話來回答“力在哪里”這個問題嗎?
生1:到處都有力
生2:每個地方都有力
生3:力無處不在
師:你們覺得哪個說法比較精煉?
(板書:力無處不在)
2.創作小詩
教師出示小詩:
你知道力嗎?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當水滴輕輕落下時,那里有力;你知道力嗎?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當帆船駛過湖面時,那里有力……
學生自由創作,交流作品:
[解讀:這是科學與文學的結合,在學生吟誦小詩的過程中(已改編),自然而然地激發了創作欲望,從學生創作的效果看,與詩人不相上下,儼然一位位小詩人。]
(二)認識力的三要素
在打靶游戲中認識力的三要素,教師介紹打靶游戲規則與方法,并要求作好記錄:六人一組,五塊橡皮作為5個靶,分別標上5分、4分、3分、2分、1分,一塊橡皮作子彈,在一定的距離內用力彈射,中了幾分就在表格中相應位置內打√。
學生在5分鐘內完成游戲,教師巡視游戲過程,評選小組冠軍和班級冠軍。
請班級冠軍說一說:你是怎么得冠軍的?
結合學生的交流,教師介紹方向、大小、力點。
[解讀:力存在方向與大小,但這一知識點如何讓學生感知?如何讓學生自行獲取?以往的教學經驗告訴我,“打靶游戲”既簡單又實惠:橡皮隨手可取,冠軍人人羨慕,游戲有趣可行。游戲之后,學生自行發現了奪冠的秘密:瞄準方向、掌握力度,水到渠成。]
精彩片斷:
師:請班級冠軍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奪冠的秘密。
生:我首先是瞄準方向(教師板書:瞄準),然后力度要控制好(教師板書:力度)。
師:你說得好,瞄準方向,就是要把所用的力對準目標,方向要準。力度要控制好,說明力的大小要合適。方向與大小是力的兩個很重要的因素。當然力用在哪個點上也很重要,科學上稱之為力點。我們稱方向、大小、力點為力的三要素。
2.認識力的方向
教師介紹:力是有方向的,你認為不同的力,它們的方向會相同嗎?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練習:P42,用箭頭標出羽毛球和帆船所受力的方向。
請學生到黑板上標出力的方向。
(三)認識力的大小
比賽掰手腕:比一比,誰的力氣大?
先請出兩位力氣差不多的同學,比試:誰的力氣大?
再請出一位女同學,與大力士男同學較量,猜測:誰的力氣大?
滲透性比賽:教師給予一個瓶身系著綢帶的啤酒瓶,介紹比賽規則:男同學抓瓶口(較細的部分),女同學握瓶底(較粗的部分),同時用力向相反方向轉動,看一看綢帶向哪個方向運動,比一比誰的力氣大?
比賽開始,學生加油
小結:這是一個奇妙的比賽,大力士男生卻輸給了小力氣女生,這是為什么呢?是啤酒瓶幫了大忙,其中的道理我們以后會研究。剛才的比賽我們發現,力有大小,而且可以轉換。
[解讀:這一環節旨在引起教學的高潮,其一是讓學生在“掰手腕”中體會到力有大小,其二是讓學生知道力在一定情況下可以變化,有機滲透機械知識,設計科學懸念,引發學生產生新的思考。]
三、全課總結(略)
后記:本課的教學,從原本的1課時分解為現在的2課時,第2課時將指導學生學習測量力的大小,研究物體在力的作用下的變化。從教學效果來看,這樣的安排可以使學生更加充分地認識力,更加深入地研究力,在玩中做、做中學,更符合現代教育理念。
作者單位:宜興市陶城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