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學生朋友訴說地理課很難學,究其原因是沒有把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地理知識有其自身的特點,根據特點采取相應的學習方法,就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下面向同學們介紹地理學習宜遵循的四條原則。
一、思考
不少同學把地理列為死記硬背的科目,平時不注重思考,這是他們不能學好地理,認為地理難學的關鍵因素。思考是學好地理最基本的方法,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原因在于課本中要求理解的內容較多。例如,“季風氣候”的學習,僅僅記誦片言之語的定義是遠遠不夠的,要真正完整地加以理解,首先要運用分析氣候類型慣用的方法,思考季風氣候的分布地區、氣候特征、形成原因等;同時,要對各種季風氣候(熱帶、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進行分類,使之系統化;最后進行綜合,使之具體化,能用來解釋各個季風區(如,馬來群島、中南半島、我國東南沿海、我國東北等)的具體情況。只有勤于思考,才能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
二、探索規律
一些同學學習地理時感到知識零亂,無規律可循,這實際上是沒有探透地理學的精髓,沒有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規律是事物內部的本質聯系,地理同其他學科一樣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在學習地理時,應勤于發現和總結規律性的東西。比如依據氣溫不同,中國自北向南劃分為南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等;依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劃分為不同的干濕地區;依據氣溫與降水的數據判定氣候類型的方法等,都可以總結出一些規律。
有了規律,還應圍繞同一規律有針對性地做些練習題,分析其類型,盡量聯系其可變的形式,這樣有助于靈活運用規律。
三、對比分析
把分別獨立的幾個地理事物或現象,并列到一起進行對照,了解它們之間的個性和共性,讓學生既能掌握全部知識,又能了解各自特性,例如:在講“五種基本地形”時,一要充分運用各種地形圖,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鞏固在圖上;二要多采用對比法,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記憶:
四、把握整體性,善用綜合法
學習地理必須遵循整體性原則,對于任何特殊的地理現象都應予以整體性解釋,綜合地加以考慮。例如,學習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第三節《中國的水資源》時,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分析我國華北地區嚴重缺水的原因及其解決辦法:(1)我國水資源的分布有何特點?(2)華北地區的氣候屬于什么類型?有何特征?(3)海河等流經華北地區的河流有哪些突出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4)華北地區的經濟有何特點?(5)本區的江河徑流量及地下水資源能否滿足工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的需要?(6)應采取什么措施來解決本區用水緊張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全面而準確地解決問題。
掌握地理知識結構有助于培養整體性。我們可以把地理教材知識初步分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兩大枝,每一枝內重新做杈,在頭腦里形成清晰明了的知識結構。如,自然地理結構的一般規律是:氣候決定河流的水文特征;地形決定河流的流向;植被類型受控于氣候,同時又是氣候的反映;土壤系氣候與植被共同作用之物。據此,在學習自然地理形成、特征和演變規律時,必須把地形、氣候、河流、生物、土壤等要素當作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當作同時存在著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生態系統,這是由地理知識的整體性特征所決定的。
總之,地理事物或現象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決定了反映這些事物或現象的知識的整體性和綜合性,也決定了在研究和學習他們的方法上應體現整體性和綜合性。應善于利用和形成綜合分析的學習方法來把握地理知識。
作者單位:山東省黛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