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學校的學生文化和專業基礎都相對比較薄弱,要想組織好實習教學,讓學生在技能訓練中具備獨立操作的能力,關鍵在于選好訓練課題、注重巡回指導、及時總結評比等教學過程。
關鍵詞:中職學校 技能教學 能力培養
自從中職學校教育中開設技能課至今,技能教育迎來了新的春天。從車工、鉗工、烹飪到照明電路、制圖、電子技術……幾十本教材,完善的教學結構,為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起了很大的作用。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使技能課進一步成為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課程,我認為除了應進一步加強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養之外,還應當注意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下面,結合我在《鉗工》教學中的體會,談談我是如何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
一、應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技能教學模式,一般都要經過“講解示范─模仿練習”這一過程,這種模仿式的學習方法,在技能形成的初期階段可以降低學習的坡度,使學習者少走許多彎路,容易獲得成功,因而提高效率。但是,這種機械的模仿,容易忽視學習過程中大腦的作用,使學習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樣,即使學會了某一項技能,也是機械的、僵死的技能,當加工的內容變了,加工的圖紙不一樣了,往往會顯得束手無策。但如果你既有比較扎實的基本功,又理解每一種技能的操作要領和操作技巧時,許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比如,我在執教《鉗工》課的“鋸割”這一節,談到工件的夾持時,我就強調,鋸割線一定要垂直向下,因為,鋸割時我們的鋸子一般總是垂直向下的。這樣,不管材料是什么形狀,最后加工的平面如何變化,當前鋸割線總是垂直向下的,講清了道理,就很少有學生在加工手錘斜面時弄錯方向,而當遇到深縫鋸削,鋸弓碰到工件表面不能繼續鋸削這樣的問題時,馬上就有同學想到可以將鋸條側轉90度或者180度裝在鋸弓上,側轉鋸弓或反轉鋸弓就可以繼續鋸削了。由于理解了要領,通過學生的思考,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了。
單純地掌握一項操作技能并不難,但要使所學的技能在實踐中運用起來,這就需要在學習時理解并掌握了。同時也要求我們在教授學生技能時,也要適當地講清道理。讓學生的腦和手一起動起來,真正成為手腦并用的復合型人才。
二、在學習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敢于探索
按照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知識的獲得要經過感性到理性,再從理性到感性的過程,技能的培養同樣要經過這樣的過程。初學鉗工,看到這么多的工具,這么多又硬又沉的鐵家伙,許多學生除了好奇新鮮外,還有就是心里發怵,老師就應幫助學生克服畏難害怕心理,鼓勵學生要大膽嘗試敢于探索。“鉆孔”是鉗工的一項基本功,初學鉆孔這一手,有的學生看到旋轉的鉆頭,飛濺的鐵屑心里很怕,遠遠地看著,輪到她們操作時,你推我,我推你,誰也不敢先上,我就耐心地把操作要領再講一遍。告訴學生只要遵守操作規程、一般是不會出事的。然后我先找一位膽子較大的學生示范,并在旁提醒,當這位學生鉆好孔時我問她怕不怕?她笑笑說:“開始時是有點怕,后來也就順手了,就不怕了。”看到有人能輕松地完成,其他學生也都紛紛上臺來操作,通過嘗試、練習,大家都能又準確又穩妥地完成好練習。
在鼓勵學生獨立操作的同時,還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我們的學生還處在比較好動的年齡,當他消除了開始的畏懼心理后,容易活躍起來。操作方法、操作姿勢會“創新”起來,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錯誤的,甚至是危險的。例如,有的學生在做工件夾持時,用力很大,容易損傷工件表面,還容易損壞臺虎鉗的絲桿,這是錯誤的動作。又如有的學生在進行鉆孔操作時轉過頭眼睛不看著鉆孔的位置,這就很危險。作為教師,應及時發現并阻止那些錯誤的,危險的動作,千萬不可掉以輕心,以免發生不應發生的事情。
古人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會某一項技能并不難,難的是需讓所學的技能成為活的技能,當你能熟練運用技能時,才算真正地掌握了技能。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