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示教學法是通過以圖示意,以表解意,用各種簡明的符號、濃縮的文字、經典的圖片,構成清晰美觀、蘊意深邃、直觀生動的圖示樣式,以表述各種概念,網絡眾多信息,統攝“大塊”教材,反映知識聯系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歷史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并且在近幾年的歷史高考中顯示出威力,鑒于此,本人就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歷史圖示教學法的形式
1.數字圖示法
數字是最有說服力的事實,在教學中,教師采用圖、表等手段于數字教學,使枯燥的數字變得直觀形象、新穎,學生就易接受、易理解。如學1927~1937年中共對蔣介石的態度變化時,我用了以下圖示:
通過簡單的詞組和數字符號,向學生展示3個內容:①1927~1937年十年間的歷史階段特征;②1927~1937年中國國內社會矛盾的變化;③中共斗爭水平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如果是普通的文字敘述,恐怕難以達到這樣的效果。
2.圖表圖示法
利用各種圖形來表達、傳授歷史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包括柱狀圖、線形圖等等。如:學民國年間資本主義發展狀況,可用民國初年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產品銷量示意圖:
根據圖示,學生能說出迅速上升趨勢。教師順勢讓大家討論:“此時為何能迅速發展呢?”學生根據書本知識能答出:內因是辛亥革命的推動,外因是歐洲列強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至此可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預測一戰后經營狀況如何?這種直觀、生動的圖示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空洞的講述效果要好得多。
3.口訣圖示法
利用簡短的口訣、順口溜來讓學生巧記歷史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中國近代史上條約繁多且雜亂,不易記憶,老師在講述時可利用此法。如:《南京條約》可巧記為:
五→指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億→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關稅,中國需同英國商定。
港→割香港島給英國。
元→賠款2100萬銀元。
此外還有漫畫、地圖、圖片等圖示法,只要平時教學中教師多加訓練,這類測試題學生應該能取得較好的成績。
二、歷史圖示教學法的實踐
歷史圖示教學法形式多種多樣,如何在歷史教學中綜合運用各種圖示,培養學生的作圖、識圖、審圖、答圖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1.先感文字、后感圖示,培養作圖能力
《文革中的經濟》教材是這樣表述的:“1966年5月文革爆發國民經濟混亂,1971年周恩來主持工作,國家經濟工作出現起色。1975年鄧小平主持工作,進行全面整頓,國民經濟開始復蘇,但由于四人幫的阻撓,剛剛好轉的經濟形勢再次遭到破壞?!边@一系列表述,并沒有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時可讓學生根據文字表述,作出經濟發展變化圖。學生興趣大增,積極嘗試各種作圖形式,有柱狀圖、線形圖,表格圖示等等。如此反復訓練,能很好的培養學生感悟文字作出圖示的興趣和能力。
2.先感圖示、后感文字,培養識圖、審圖能力
學生根據圖示第一印象是后者比前者少了“丞相”這一步驟。教師追問:為何呢?學生回顧書本知識能夠答出:為了加強皇權。教師再進一步設疑:你認為皇帝能夠應付眾多的事務嗎?學生毫不猶豫的否定,教師更深層次的質疑:這會引起什么結果呢?學生積極地開展討論得出:導致積壓、拖拉、效率低下。此時可進一步提出探究性問題:談談明代政府改革的利弊?學生興趣盎然,各抒己見,至此教學達到最佳狀態。
3.反復訓練,培養答圖能力
學生看到圖示后,一般都能說出大體情況,但對一些答案的表述欠準確。如中國民族工業興衰史,學生都能答出是“發展的趨勢”,但具體細節容易出錯,可利用下圖進行訓練:
讓學生牢記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五階段”,明確“初步發展、進一步發展、短暫發展”,雖都是發展,但時間與程度都是不同的,一定要注意答題時用詞的準確與科學。
由于歷史學科的過去性、不可再現性特點,決定了圖示法是歷史教學中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近幾年的高考中也是測試的主要題型之一。因此,為了適應新課改下高考的需要,在歷史教學中要多運用圖示教學法,要加強對學生作圖、識圖、審圖、答圖能力的培養,力爭讓每一位學生在高考中都能取得滿意的歷史成績!
參考文獻:
寧裕先,熊守清,胡任敏.《歷史教育方法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h石榴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