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懺悔意識伴隨五四新文化浪潮和西方文化思潮應運而生。一批思想啟蒙者如魯迅、郭沫若、田漢、郁達夫等對傳統文化和國民劣根性進行了反省和批判。他們在審視民族與時代的同時,也審視自己,解剖自己。本文主要以魯迅先生的《傷逝》和巴金的《懷念肖珊》來比較兩位作家的懺悔意識。
一、魯迅:歷史反省的高度
歷史上的名人對懺悔意識有種種不同的理解。龍泉明在《論中國現代作家的懺悔意識》中認為,懺悔意識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歷史現實在人的主體心靈所產生的一種內省和反思、查問和審視。一般來說,它包括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指,利用自己已有的價值觀念和尺度反省自己在現實中的行為和心態,稱為“現實反省”;一種是指,能夠站在超越現實利益考慮的更深層次上,以一種客觀的眼光,對民族與自我進行歷史的反省,稱為“歷史反省”。筆者認為,在尋根文學和文化小說興起之后,中國還進行了一次更為激蕩心靈的、徹底的文化反省。這種文化反省更能觸及中國國民性和反觀現實生活。
中國古代文人大都以儒家的道德規范為準則,經常把自己的思想言行在內心作反省,以此來調節自身行為,平衡內心情緒,即常作“現實反省”。五四以后,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和西方文化的影響和滲入,使中國現代作家有了一種能夠超越現實價值的歷史眼光,“歷史反省”意識比傳統的“現實反省”來得更加清醒和有力,給中國文學注進了一股新鮮的血液。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魯迅較同時代任何人都更深刻地認清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本質特征,更清醒、更理智、更徹底地進行了民族內部的歷史反省,具有空前的尖銳性和深刻性,它使五四新文學揭開了新的篇章,躍上了新的高度。他的第一聲“吶喊”對封建社會“吃人”本質的揭示與反省,對阿Q精神的典型概括,針砭與反思,可謂驚世駭俗!與魯迅同時代的一批作家,也不約而同地展開反省傳統的思路,也無不循著一定的軌跡,圍繞著“中國人”這個中心而運行。例如,郭沫若的詩、田漢的戲劇、郁達夫的小說、成仿吾的評論等,以不同凡響的音色組合成一股講究真誠,刻意“暴露”的、聲勢浩大的、最新異的創作思潮。他們大膽地自我暴露,對于深藏在千年背甲里面的封建傳統道德的極端殘酷性與極端虛偽性作出了最集中的批判和最深刻的反思。
魯迅的《傷逝》采用涓生的手記的形
式,通篇充滿濃郁的懺悔之情,懺悔對子君逝世的罪惡感,又懺悔自己的無力與無助,但魯迅在文本中的懺悔并不止步于此。小說采用復調小說的形式,有兩種聲音,一個是啟蒙戰士的聲音,一個是個人主義的奮斗者的聲音。當個人奮斗與愛情發生沖突時,個人主義者的意識抬頭,要孤身前往,棄絕愛情,因此而導致子君死亡。當愛人逝去,另一個聲音發出懺悔,對個人主義者的行為進行否定,對懺悔意識進行消解,從而觸及新文化運動中一代文化啟蒙者的思想深處,在這樣的時空里,啟蒙者和個人主義者的出路又在哪里?在歷史反省意識中充分體現了20世紀時代精神的根本——懷疑主義的否定精神。
隨著五四興起的歷史反省意識的逐漸弱化,而從五四時期起就與歷史反省意識并存的現實反省意識則逐漸強化,并成為現代作家在三四十年代的主要懺悔方式。這種由歷史反省到現實反省的轉換也是時代使然。當時正處于抗日戰爭時期,現代作家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歷史反思,而是積極投身于民族解放運動中。但在實際斗爭中,他們屢遭失敗,暴露出來的無能為力和思想弱點使他們不斷地沉湎于自我的懺悔之中。延安文藝整風,要求作家進行反省和改造。在新中國成立后,反胡風反右運動直至“文革”,作家們的歷史反思意識完全喪失,或被迫或自覺不自覺地接受無休止的批判和改造。由此導致了他們自主意識的退化和創造主體性的失落,更罔
談歷史反省和現實反省。
二、巴金:現實反省的高度
十年“文革”結束后,作家獲得了創作自由,巴金率先拿起筆來,對五四傳統精神進行捍衛,對十年“文革”時期我們民族和個人所走的道路進行痛苦地、毫不留情地解剖和譴責。我們可以從150篇的《隨想錄》中讀出一顆靈魂在漸漸覺醒,一種五四精神——現實戰斗的精神和個性的自覺精神,在新時期慢慢恢復了生命力。一種迷漫在滄桑老人心頭上的懺悔意識滲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間。
巴金經歷了中國現代和當代兩個歷史時期。青年時期的追求和信仰在反胡風反右運動及十年“文革”時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文革”之后,步入晚年的巴金對自己在極左路線的威迫下所走的道路進行深刻反思,試圖擺脫心靈深處的沉重負罪感。
以《懷念肖珊》為例,文本傾注了作者對妻子全部的愛和懺悔,在自譴的同時也
譴他。作者把自己對妻子的愛融匯于自責與懺悔的敘述之中:“我比她大十三歲,為什么不讓我先死?我想,這是多么不公平!她究竟犯了什么罪?她也給關進‘牛棚’,掛上‘牛鬼蛇神’的小紙牌,還打掃過馬路。究竟為什么?理由很簡單,她是我的妻子。她患了病,得不到治療,也因為她是我的妻子?!弊髡邽樽约涸谑辍拔母铩敝胁荒鼙Wo好妻子,而且“連累了她”感到深深的內疚。這種感情自始至終滲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間,而且愈是自責和懺悔,愈是顯現出作者對妻子深沉的愛。這種對妻子濃濃的愛與文革中肖珊受到的非人的折磨形成鮮明對比,也就無形中凸顯了文革反人性的殘酷
與迷狂。
三、結語
具有強烈現實功利感的現代作家,不可能以更多的超越性去作與現實拉開距離的歷史懺悔,而是以一種沉靜冷峻的客觀態度和現實價值尺度,反省和反思自身的文化方式,審視剖析自己的心態和行為。因此,魯迅先生的懺悔是向內的,是自譴的;而巴金不同,他在自譴的同時也譴他,完成了與時代、與民族的共同懺悔。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
院新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