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本人從實踐、學習結果的檢測、校園文化的落實、活動方式的靈活自由、活動目標的多樣以及合作等六個方面來闡述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理解。
關鍵詞:實踐 全面 落實 自由 多樣
語文綜合性學習要從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中脫離出來。從學習功能上看,它不再單純追求智商目標,而是要特別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情感態度、價值觀、創新意識、合作精神的培養,促成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身心諸因素的健康發展。因而我們對它要有正確的理解。
一、實踐要貫穿于學習活動之中
對“語文綜合性學習”而言,實踐是第一位的。能在多學科的交叉中體現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實際應用,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這是“綜合性學習”的目的。因而首先要把握課堂教學中心,開發“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要從課本入手,合理選擇、科學設計、巧妙引導,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可以常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入圖書室或微機室查閱資料,進行摘抄。
二、對學習結果的檢測要力求全面
在對學生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能力檢測的過程中,首先要注重命題理論聯系實際,體現學科知識的應用價值,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關注生存環境,培養社會責任感;了解國情,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注重考查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創新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第三,注重語文學科中知識的綜合性,將漢字的書寫、詞語的正確使用、修辭的運用等綜合考查。第四,要注重人文性,貼近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第五,要注重開放性,重視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在設定的語境中考查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三、校園文化在活動落實中不可忽視
校園文化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陣地,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和契機來進行語文學習。教室的黑板報作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班報,結合每周學習的內容,推出各班語文學習的亮點,讓學生競相發表作品,共享收獲的喜悅;以圖書室作為語文學習的知識庫,利用每周語文閱讀課,堅持寫讀書筆記,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盡情的遨游,吸取知識的營養;定期開放多媒體教室,讓學生上網沖浪,查詢資料,進入另一片語文學習的天地;課外活動時間,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長和愛好,開展書法、寫作、閱讀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結合校園文化節的進行課本劇表演、書法競賽、朗讀競賽、班報比賽等活動。
適時進行校外實踐,為了探究生活中的語文,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感情,我們也可以利用一切機會讓學生走向校外。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參觀、調查、訪問等多種形式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了解家鄉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學生不僅可以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使語文素養進一步得到提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互助合作精神和愛家鄉、愛祖國的意識。
四、活動方式要講究靈活自由
語文綜合性學習注重讓學生在真實的、具體的現實中去學習語文,這是一種自由的學習實踐。其學習的對象、內容和環境是自由的,學習形式、學習方法、學習手段也是自由的。學生不僅僅是靜靜地看書,還要調查、走訪、表演等,在實踐中去親身體驗語文,學習語文;學生可根據自身的實際和學習內容與環境的特點選擇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
五、活動學習目標是多種多樣的
在確定“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目標時,首先要明確“綜合性學習”具有以下特點:
1.融通性。一是學科內的綜合,即綜合運用多種語文知識和能力,去解決綜合性的語文問題。二是學科之間的綜合,即以語文學科為主,進行跨學科的滲透。
2.自主性。主要指命題的靈活性和答案的不唯一性。考生可多角度切入,形式限制較少。答案不作統一規定,鼓勵有創意的設計和語言表達等。
3.活動性。“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關注生活、關注實踐,學會發現并解決實際問題。“綜合性學習”命題的中心是“活動”。試題大多會設置特定的情境,考查學生開展語文活動,完成實際任務的能力。
4.語文性。“語文綜合性學習”設計的活動必然是立足于語文學科的,能夠充分體現語文工具性的實踐過程,其目的是考查學生語文的知識積累和能力遷移的水平,需要考生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實踐活動中的具體問題。
六、學習活動離不開合作
“語文綜合性學習”從某種意義上還可以說是學生群體的合作學習。《語文課程標準》特別指出在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既要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又要群策群力,發揚合作精神,通過“綜合性學習”的策劃和實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協作精神和組織協調能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在實際活動中需要我們靈活、創新、因地制宜地開展,《新課程標準》給我們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指明了方向,一切還靠我們自己去摸索前進,我們要領會新課程改革的精神,積極探索,綜合性學習一定會使語文教改充滿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語文》第四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盱眙縣淮河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