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倡導自主探究學習模式,而通過自主學習模式可以更好地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本人通過深入研究初中數學教材,結合相關自主學習理論,就如何進行自主學習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初中數學 自主學習 研究
學習數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在具體教學中,如何進行自主學習的教學和指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
一、做好課前設計,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學生們的思維中,學習數學只要上課聽懂課后會做數學題,就是會學數學。其實不然,現在的中高考,都堅持以能力立意的命題思想,主張考查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這更利于學生將來的發展。因此老師第一步就是要精心設計預習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后,帶著問題進課堂,不斷提升預習能力。
如“同底數冪的乘法”的課前預習設計,首先要讓學生懂得冪的概念,分清楚底數和冪,把教材上的“做一做”1稍微變化一些指數,探究得出“做一做”的2和3,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得出同底數冪相乘的法則,整理出字母表達式和文字表述。預習的第二塊是法則的簡單運用:(1)指數為正整數,底數為正整數、負整數、字母的兩個同底數冪相乘;(2)底數為正整數,指數為字母的兩個同底數冪相乘;(3)指數底數都是字母的兩個同底數冪相乘等等的例題的變化,讓學生懂得如何運用法則來解決相關問題。第三塊預習內容,則讓學生去思考教材“議一議”,并配有相關習題供學生練習。因此預習題的設計,特別是新課預習題,要讓學生能從教材上找到相關內容,模仿著能解決,再稍加提高。題量要少而精,控制好難度,能吸引學生自學的興趣和愿望。
二、通過檢查題,督促學生主動探究練習
在平時的課中,要設計一個教學環節,既要提升學生預習的質量,又要能檢查學生預習效果的教學環節。那就是在學生活動之后,教師收集他們的錯誤信息后,編寫幾道有針對性的習題,再次讓學生討論。
如“同底數冪的乘法”中,同底數冪相乘,底數的變化問題,指數的變化問題,底數為負數、指數為正偶數時結果怎樣表達,底數為負數、指數為正奇數時結果又如何表
達,超過兩個同底數冪相乘如何運算等等,讓各層次的學生來點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在自然和諧的教學氛圍中,通過回顧概念,掌握要求,了解有關的注意事項之后來反思錯誤。用批評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解題過程,看看思路是否有問題,概念使用是否正確,計算是否有失誤,思考是否周密等等。然后再動手做作業,就心中有數,練中學,學中練,練中評,達到鞏固目的,強化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三、拓展延伸,指導學生探究
著名的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曾形象地指出:“好問題同某種蘑菇有些相像,它們都成堆地生長,找到一個以后,你應當在周圍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幾個。”研究性學習已經進入中高考,提高探究創新能力已經刻不容緩,因此對它進行改進也是情理之中。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是在傳授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之后,對已學數學問題進行反思和變化,讓學生解一題會一類,并訓練探究、創新能力,較大限度提高了解題的效益。能使師生雙方及時接受正確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饋的速度,教師不妨設計幾組探究題:(1)底數由同底數冪相乘到不是同底數冪相乘的探究:如底數為a或(-a),指數為正偶數或負偶數的兩個同底數冪相乘;底數為多項式(a-b)或(b-a),指數為正偶數或負偶數的兩個同底數冪相乘,探究底數符號變化規律;(2)同底數冪相乘底數不變,指數相乘法則的逆用等等。它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多向性、多層次的交互作用引進數學教學過程,教師通過變式教學,不但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而且能使教學結構發生質的變化,使學生成為創造的主人。
四、當堂檢測,促使學生主動解決問題
一堂數學課的成功與否,不能僅憑課堂中學生活動次數多少、氛圍的熱烈程度來評判,歸根到底是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識的程度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為評價標準。而實際上,在許多數學課中,都缺少這樣一個檢測評價環節,大部分都把這個環節放在課后進行。然而這樣處理,學生只是根據老師的作業批閱,由批改符號只能知道哪個題錯了,但不知道錯在哪里?得到的只是百思不解的信息。因此,為了更好地促使學生掌握當堂所學知識,最好當堂檢測,促使學生主動解決問題。
如“同底數冪的乘法”教學中,教師應在拓展延伸活動結束后,老師可根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中考要求,編制一些問題,立即進行當堂檢測。檢測題要少而精,也要考慮各個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同時要注意檢測時間的控制,留有時間當堂借助小助手的幫助進行批閱、點評。這樣,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又當堂解決了學習中的問題,不帶問題下課,進入良性學習的軌道。教師也能通過學生檢測信息的反饋,能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來適應學生不斷變化的需求。
總之,課改在不斷推進,我們一線的老師在實踐中,不妨常回頭看看、想想、改改,少些形式的東西,多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我想我們的數學教學適應了學生,學生會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會喜歡數學的。
參考文獻:
[1]梁立士.新課程理念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J].遼寧教育.2005.3.
[2]鄧友祥.對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教學的審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8.
[3]張奠宙.數學教育研究導引[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4]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沛縣張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