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標準指出,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日常生活,在頭腦中留下的記憶,就形成了前概念。我們通過對初中生化學前概念的成因的分析,幫助初中化學教師在化學概念的教學過程中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方向性。教師充分利用正確的前概念,且盡可能地避免、消除錯誤前概念對學習化學的影響,從而有效的提高了化學概念學習的有效率。我們認為,初中生化學前概念主要成因為:先入為主的日常生活經驗、舊有概念的局限、學生的主觀臆測和由語詞帶來的曲解、其他相關學科和媒體的誤導等。
一、先入為主的日常生活經驗
化學與日常生活聯系的密切性決定了化學前概念的一個主要來源是生活經驗。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從大量的化學現象中獲得不少化學方面的感性知識,但是這種憑直觀感覺學習到的知識不一定都是正確的。學生的許多日常概念被帶進課堂,由于學生自身知識、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局限,往往看不到事物的本質,容易形成一些錯誤的前概念。這些先入為主的日常生活經驗,影響了化學科學知識的建構,對科學概念的形成可能具有積極作用,也有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這樣的體驗,當蔗糖溶于水時,最初看到糖是沉在底部的,因此很多學生“一杯澄清的糖水,放置后下面的比上面的甜”。又因鐵鍋、鋁鍋被用于炒菜做飯,故而學生認為“鐵等金屬在空氣中不能燃燒”。鹽就是學生理解的生活中所說的食鹽,食鹽是白色的固體,是學生日常生活中較為熟知的概念,從而有的學生就一看到鹽就以為是白色的,就認為鹽就是生活中的食鹽。
二、舊有概念的局限
概念學習具有階段性,在概念學習的不同階段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有變化的。不過任何一個概念都有其內涵和外延的統一,讓學生掌握概念是要讓他們理解概念的內涵,也要明確概念的外延。生活中人們所說的一些概念代表的物質是局限的,不是這個概念的全部,但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在這種前概念的影響下,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因此學生認為“鹽都是白色的固體”“鹽是咸的”“糖都是甜的”這三種說法是對的。在他們接受正規的化學學習之前,對于酸雨只有模糊的概念,而沒有確切的pH<5.6的概念,所以同學們就認為“酸雨就是有酸性的雨水”。
學生化學前概念的形成,除大多數是來源于生活的經驗外,還有其他學科的學習和各種媒體耳濡目染。雖然這也是學生不可缺少的學習活動,但這些途徑所獲得的化學前概念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些前概念由于其頑固性和潛意識性,會相當嚴重地干擾化學科學概念的學習。
三、學生的主觀臆測和由語詞帶來的曲解
主觀臆測和由語詞帶來的曲解是學生前概念特別是錯誤概念形成的重要形式。當學生接觸到一個新的、不熟悉的概念時,他們會根據字面理解給概念下定義。類比是推理的一種重要方式,是人們認識新事物或做出新發現的重要思維形式。學生在學習一些化學概念時運用類比思維可得到很大的幫助,很多的學生認為“合金即金屬的混合物”,概念是用一定的詞語來記載和標志的,借助詞語可以對感性材料進行抽象和概括,揭露實物的本質屬性和共同特征。學生對一些概念似懂非懂,在要他們自己理解的時候就出現了主觀臆測的錯誤,故“鉛筆芯的主要成分是鉛”,“合金是由不同金屬混合而成的”就是學生對鉛筆芯和合金的理解。望文生義是人們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尤其針對社會科學的學習。漢語易主觀臆測,漢族人更容易產生主觀臆測的語言心理。但自然科學中許多概念的形成有著特殊的歷史,使得概念的內涵不能僅由概念的外殼文字來決定,可見,這類前概念也許能夠扭轉,但主觀臆測和由語詞帶來的曲解的學習方式卻影響深刻。
四、其他相關學科和媒體的誤導
這部分成因來源與其他學科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不注意概念的嚴謹性、科學性,從而使學生對一些概念產生了曲解。例如就溶液這個概念而言,在教師上課的過程中,涉及到液體物質的時候,教師總是會脫口而出“這溶液……”,導致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誤認為“溶液是純凈物”。媒體上的一些廣告語會給學生一些錯誤信息,特別是一些礦泉水的廣告語。
媒體信息的快速量大的傳遞性,覆蓋面廣,受學生認知水平、思維能力、興趣愛好、已有知識經驗等因素的影響,有時也會導致學生對某些科學觀念的認識似是而非。學生在接觸這些信息時,來不及也不可能完全感知事物的所有屬性,他們會關注事物的某一或某幾個特征與現象,從而在腦海中得出一些錯誤的或不科學的認識。
總之,在教學中要不斷地總結,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積極開展化學活動課,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學會學習,使學生享受學習知識的樂趣,從內心體會到學習的愉快。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合興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