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犁的短篇小說《蘆花蕩》,以白洋淀為舞臺,以冀中平原抗日斗爭為背景,塑造了一個自信、自尊、愛憎分明,機智勇敢的“老頭子”的抗日英雄形象。小說寫的雖然是抗日戰爭的故事,但是卻沒有硝煙味,寫得很美。在寧靜恬淡的蘆葦塘中,演繹了一段精彩的抗日故事。小說運用多種對比手法,凸顯老頭子的形象,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對比一:陰森林立的炮樓與祥和安寧的葦塘。小說開頭寫“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把讀者一下子帶到戰爭的殘酷環境中。但接下來多處寫到夜晚的蘆葦塘:這是一片大葦塘,到了深夜,這里會有水鳥飛動和唱歌。因為老頭子的精干,敵人封鎖蘆葦塘的愿望就沒有達到。“每到傍晚,葦塘里的歌聲還是那么響,不像是餓肚子的人們唱的;稻米和肥魚的香味,還是從葦塘里飄出來。”這是多么祥和、安寧的環境啊!然而,這是鬼子嚴密封鎖之下的蘆葦塘,是在四周敵人炮樓林立的蘆葦塘!這樣的對比,一方面讓讀者感受到和平生活的珍貴,從而對侵略者產生無比痛恨之情;另一方面,襯托出老頭子作為交通員的過人本領:因為他,鬼子才發了愁;因為他,葦塘才有歌聲和笑語,才有稻米飄香。當老頭子消滅了鬼子后,“向著葦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這迎風飄散的蘆花,似乎也在慶祝這場斗爭的勝利,在贊揚老頭子的英雄壯舉。
對比二:老頭子的干瘦與精干。“老頭子渾身沒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很難想象,如此瘦弱的老頭子能夠和“武裝到牙齒”的敵人對抗。而事實上,就是他,每天夜里在水淀里出入,擔任里外交通,運輸糧草,護送干部。“在敵人緊緊封鎖的水面上,就像一個沒事人,他按照早出晚歸捕魚撒網那股悠閑地心情撐著船,編算著使自己高興也使別人高興地事情”。如此從容、鎮定的行為,與其干瘦的外形形成鮮明對比,顯示了老頭子過人的膽量和本領。
對比三:老頭子對敵人的憎與對小姑
娘的愛。小說主要敘述了老頭子夜送兩個小姑娘的故事。老頭子很喜歡這兩個孩子,把她們一接上船就叫她們睡一覺,并且安慰她們“什么事也沒有了”。當大菱責怪二菱舀水洗臉時,老頭子趕緊說:“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個孩子呀!”言語之間流露出一個長者對孩子的憐愛之情。大菱負傷后,老頭子內疚、自責,覺得自己沒臉見人。此時,對小姑娘的愛轉化為對鬼子的恨:“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而且他說話算數,只身一人消滅了十幾個鬼子,用實際行動為小姑娘報了仇。這樣愛憎分明的感情讓老頭子個性鮮明,給讀者印象十分深刻。
對比四:老頭子的機智與鬼子的愚蠢。為了給小姑娘報仇,沒有武器的老頭子與十幾個全副武裝的鬼子在葦塘展開了一場較量。且看老頭子是怎樣引誘鬼子上當的:在鬼子們洗澡的地方,老頭子悠閑地撐著船。鬼子們叫他把船劃過去的時候,他假裝沒看清是鬼子,等到小船離鬼子還有一箭之地時,立即轉了一個圓圈,劃回去。當鬼子們追過來時,老頭子又假裝“張皇失措”,讓鬼子追上他,鬼子就這樣落入了他的圈套。在他的埋伏圈里,他準備好了很多鉤子,這些鉤子像毒蛇一樣,鉤住鬼子不能動彈,等著老頭子用船篙像敲打頑固的老玉米一樣砸他們的腦袋。在這場較量中,老頭子的機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假象迷惑鬼子,引誘鬼子上當;二是利用水中的枯木樁子,巧設鉤子。而兇狠殘暴的鬼子沒能看出老頭子的計謀,糊里糊涂鉆進了老頭子的圈套。鬼子的愚蠢反襯出老頭子的機智。老頭子的英雄壯舉讓我們佩服,讓我們解恨。到此,老頭子的形象在讀者面前高大起來。
小說巧妙地運用對比的手法,在一個短小的故事中,塑造了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抗日英雄形象。閱讀這篇小說,應該仔細領會這種藝術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達到的藝術效果。
作者單位:南京市第54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