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追求的基本目標,而課堂提問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本文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談談如何在英語課堂提高提問教學的有效性,和同仁共同探討。
關鍵詞:初中英語 課堂提問 有效提問 有效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一種常見的教
學手段,提問能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能促進教學過程反饋,但提問也應該有針對
性、代表性,也就是要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在課堂提問的情景下,教師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了解學生對舊課的掌握程度和新課的理解程度,借以衡量授課得失;并對自己的教學過程作出及時調整,從而收到教學實效。學生通過回答老師的發問,獲取學習的信息、反饋,找出學習的疑點和弱點,有利于自我調控。另外,有利于加強課堂互
動。課堂氛圍是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產物。教師在課堂上要盡力創設真實情景,設計出能讓學生“動”起來的問題,做到教師啟動、師生互動、學生主動,達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問題要激發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到,教師應引導學生“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則是決定學習成敗的關鍵。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當教學內容引起學生興趣時,學生學習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對語言材料更好地感知、記憶、思維和想象,從而獲得較多、較牢固的知識與技能。因此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盡量根據課程自身的特點,巧妙地利用教材,尋找合適的切入點,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引導性、啟發性的問題或者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引起他們強烈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每一個學生的大腦都興奮起來,從而充分發揮學習潛能,提高學習質量。
二、問題要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提問的本質在于使學生在知識水平、認知水平和思維水平上得到提高,根據這些要求,能夠提出具有啟發性、引導性的問題是提問的關鍵所在。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接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的問題才能夠促進學生進行積極思維,這就需要教師設計的問題不能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教師要根據課堂中學生學習的情況,在所學內容基本理解的基礎上提出較高思維水平的問題,為學生提供鍛煉思維能力的機會,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盡量避免簡單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同時要注意提出問題后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避免在學生尚未想好該問題如何做答,教師就重復該問題,或請別的學生來回答。這樣不僅降低學生的思維水平,而且損傷學生回答問題的自信心,減少教師和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高層次的交流。
三、問題要面向全體不同層次的學生
學生的智力、知識水平有高有低,接受能力、反應速度有快有慢。教師要按學生英語學習的不同程度分層設計問題。讓比較聰明的和自信的學生回答稍難一些的問題;讓缺乏自信的、需要鼓勵和幫助的學生回答稍容易的問題。這樣,程度好的學生會對英語越來越感興趣,認為還有很多知識要學習;程度相對滯后的學生會對英語的學習越來越有信心,更加努力地學習英語。提問學生時教師要顧及學生的面,不能每次都叫同樣的學生,每次都提問前面的幾個學生等等。要考慮到教室每一個角落的學生,同時盡力避免提問有規律,如橫向或縱向或從第一個或從最后一個學生問起等,時間久了,學生掌握了規律,能猜出來下一個問題誰回答,這樣剩下的學生就不認真聽了。所以教師不僅要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也要面對每一個學生,讓全體學生都有機會積極參與課堂提問活動。
四、問題表述要清楚明了
教師對學生提出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問題的陳述應該嚴密、詳細和清楚,為學生思考指出明確的焦點和方向,避免模棱兩可。清楚的發問會提高準確回答問題的可能性。如問學生:When does school start? 學校開學分上半年和下半年,到底是問哪半年呢?不妨把它改為:When does the new school year start?
五、提問要包含發散性問題
為了提高學生分析和推理能力,教師可提一些發散性問題,使學生的思路從一點發散到四面八方,突破思維定勢的局限,重新組合已有知識經驗,找出新的答案。在英語教學中問題的設計要能啟發學生的心智,解答問題需要學生整合大量已學知識,想象和設計自己的解答方案,因而可為學生提供鍛煉較高水平思維形式的機會。新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跳出對教師的依賴,多說敢言,主動質疑,因此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課文知識重難點,設計出既符合學生認知水平、認知規律和能力水平,達到最基本的語言訓練目的的問題,又要設計出能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對已有認知結構重新組合、編碼,提高思維水平的問題。
總之,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學習重點,啟迪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還可以培養學生學英語的興趣,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使英語教學更有效。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