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促使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那么,怎樣的問題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呢?以下是我在學習新課標更新教學理念后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有效問題的三點做法。
一、有效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好的問題是成功的一半。在知識的認知過程中,設計一些新穎、富有吸引力、且與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相聯系起來,而又無法回答的問題,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喚起學生的“研究”需要。在學習《幾何圖形》(人教版七年級上)這一節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在世博園中各個國家的場館,都有千姿百態的圖形,它們不僅美化了我們的生活空間,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思考:建筑施工時怎樣拉出直的參考線?怎樣用平面圖形表現一個建筑的設計?怎樣去設計一個優美的包裝盒……這些都需要我們去了解更多的圖形知識,在這一節我們將認識到更多的圖形,探索它們奇妙的性質,發現它們的廣泛應用。聯系大家平時比較關心的世博會,設計疑問,再經老師的啟發誘導,同學們對所要學習的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新知的驅動力。
二、有效問題是通向智慧的大門
有效的問題是銜接新舊知識的橋梁,它能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將學科知識與學生的個體經驗結合起來,喚醒學生的運用意識,激起主體的探索欲望。例如:七年級上用代數式表示數的探索題,問題是用火柴棍拼如圖所示的等腰梯形:(腰與上底相等,下底是上底的2倍)
(1)搭這樣的3個梯形需要火柴棍多少根?
(2)搭這樣的10個梯形需要火柴棍多少根?你是怎樣得到的?
(3)搭這樣的n個梯形需要火柴棍多少根?為什么?
這樣的層層遞進式的問題,由簡單到復雜,由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步步深入,環環相扣,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熱情,較好的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
三、有效問題打通學生的思路
學知識是為了應用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會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境,即使學生具備了解決問題的全部知識與方法,但當遇到新的問題或換了一種形式出現時,仍百思不得其法,這說明了學生思維不開闊,仍局限在課本知識的層面上,對數學概念的理解仍停留在課本上或停留在機械的記憶層面,那么這時有效的提問便是對教材的合理補充和拓展,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例:求(1)y=(x-1)2的最值
(2)y=(x-1)2+1的最值
(3)y=(x-1)2+1(-2≤x≤2)的最值
(4)y=2(x-1)2+1(1≤x≤3)的最值
(5)y=2(x-1)2+1(-3≤x≤-1)的最值
由于學生對函數的性質理解得不夠透徹,很容易犯“從三到萬”的錯誤。合理有效的提問可以引起他們的注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克服思維的定勢、啟迪學生的思維、開拓解題思路、激活數學方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學習的中心,是最好的學習誘因。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能夠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老師的主導作用得以充分的發揮,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羅彩新.讓教材活起來,學生動起來——淺談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廣州師訓》.
作者單位:廣州市番禺區會江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