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簡明、精煉、獨辟蹊徑的課前導入語,是上好一篇語文新課文的關鍵。因為它能引人入勝,把學生帶入意境。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不同方位,靈活多變地運用多種方法去引入新課,對于語文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從事語文教學多年,對新課導入進行過一些粗淺的探索,得有一孔之見,贅陳如下。
一、設疑法
設疑法即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緊密結合課文,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問題,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臨堂回答,便自然地引出了新課題。如:《多收了三五斗》的導入。教師在板書課文題目后說:“農民成年累月地勞動,圖個什么?”學生回答:“有個好收成。”
教師說:“是啊,多收了三五斗本是農民一件快樂的事情,可是在舊中國,農民在豐收之后,他們的境遇如何呢?”教師肯定學生回答后說:“葉圣陶的這篇文章就向我們解答了這個問題。”
二、介紹法
介紹法即通過教師介紹與新課有關的人物、重大事件和時代背景等,因勢利導地引出課文。如:《統籌方法》的導入。教師說:我們已學習了介紹某一具體事物的說明文,如《松鼠》《蘇州園林》等都屬于這類文章。還有介紹科學原理和科學方法的通俗說明文,它把抽象的、深奧的科學知識寫得通俗易懂。今天這堂課,我們要學習的《統籌方法》一文就是頗有這類特色的說明文。
三、引入法
引入法即由遠及近,由此即彼地引入與課文有關的人、事、物上來,再突現課題。如:《七根火柴》的導入。教師說:“火柴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通的,微不足道的,誰都會隨手劃掉過幾根,可是在紅軍長征最艱苦的歲月里,特別是紅軍過草地時,就是平時我們看著是幾根極普通的火柴,而在那時竟然變得極其珍貴!它發出的‘光’和‘熱’給長征途中的紅軍戰士多大的鼓舞和精神力量啊!”這一堂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發生在長征途中,紅軍過草地時動人心弦的故事《七根火柴》。
四、復習法
復習法即通過對有關知識的溫習、回憶,導引出新課中心思想、寫作藝術特色或人、事、物等,從而揭示出新課題。如:魯迅的散文《藤野先生》的導入。教師問:“我們學過魯迅的文章有哪些?”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接著問:“魯迅的這幾篇文章中寫到了哪些人,是怎樣寫的?”學生回答后教師說:“魯迅到日本學醫,想醫治好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耽擱的病人,可是后來魯迅為什么棄醫從文了呢?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藤野先生》一文就告訴了這其中的曲折經歷。”又如:毛澤東的《七律·長征》的導入。教師問:“毛澤東的詞寫的豪放、灑脫、氣勢磅礴,哪位同學能用充滿激情的聲音背誦一遍初一學過的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一名同學背完后教師說:“毛澤東的詞寫得精彩,他的詩同樣也讓人叫絕,今天我們一起欣賞毛澤東的詩《七律·長征》”。
作者單位:江蘇省盱眙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