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語文教學中要始終堅持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關鍵詞:初中語文 德育教育
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德育滲透貫穿于語文教學的過程之中。初中語文教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培養初中階段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祖國的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的進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呢?
一、在語文教學中介紹時代背景時進
行德育教育
初中課本有不少介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崇高品質的文章。講讀這類課文,在介紹時代背景時,要聯系他們為祖國作出的貢獻及他們的崇高品質進行教學;如在講授《藤野先生》一文時,著重介紹魯迅先生去日本的背景和目的;魯迅是深知民族的貧弱,為了救國到日本學醫。愛國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魯迅的愛國精神對于今天的我們有很大的教育意義,從而使學生認清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弄清今后自己讀書的目的。類似這樣的文章,通過這樣的背景介紹,激勵了學生,同時也讓他們懂得該怎樣做人,怎樣學習。
二、教師在備課時要挖掘課文中蘊含的德育內容
結合課堂教學進行德育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變成附加的成分,而應從具體的內容實際出發,挖掘課文本身所蘊含的思想教育意義。備好課是教師上好課的前提。因此,要寓德育教育于語文教學之中,就必須在備課上下工夫,在教材中挖掘德育教育的具體內容。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時不但要注意知識的科學性和趣味性,還要注意德育教育的目的性和針對性。例如,我在備到《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高潮部分精彩段落的寫法這一知識點時,就注意到和挖掘德育教育內容的結合,我這樣備到:
①用哪句話可以概括這一部分;②要是用這句話概括這部分你的感覺如何;③作者為什么要詳寫這“三拳”,這里就滲透德育教育,可用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明白鎮關西橫行霸道,太可惡了,只有讓魯打出個樣子來,才能解作者之恨,使讀者與作者在思想上產生共鳴,進一步激起學生對封建社會邪惡勢力的憎惡,增強敢于同壞人壞事作斗爭的決心,并聯系當前打黑掃黃斗爭中,涌現出來的英雄人物的模范事跡進行教育。結合課文學習,讓學生寫一篇“時代需要提轄精神”的讀后感,進而培養學生愛我中華的匡邪扶正精神。
三、教師在教學中把言傳與身教結合
起來進行德育滲透
作為教師,如果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會失信,這樣的教師,即使能說出道理也不能說服學生。因此,我在教學中嚴格地按師德規范的要求去做,熱愛學生,嚴于律己,嚴謹治學,積極工作,給學生樹立好的榜樣。我從教以來,從未缺過一次
課,從未說過一次謊。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學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也就形成了。
四、大力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實施德育
教育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
特征,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
操。當然,書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選擇地讓學生去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使學生收到實效。推薦學生讀
《愛的教育》《繁星》《春水》《魯濱孫漂流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一些文學名著,引導學生作讀書筆記,寫心得體會,開展“讀名著交流會”,學習保爾堅強的革命意志、魯賓遜執著的精神,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教育。一本好書相當于一位良師益友,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還培養了其刻苦學習、戰勝困難的奮斗精神,從而樹立了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
五、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名言警句滲透
德育教育
在初中教材中,有許多古今中外、歷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論詩詞、散文或小
說,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僅有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和出類拔萃的文學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雋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課文的思想內容,有時就是通過其中的一段話來體現的。對于這些閃爍著思想光芒的句子,我們應緊緊抓住,圍繞課文提供的語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點分析和講解。例如講解《岳陽樓記》,不僅要讓學生領略作者對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寫,同時也要讓他們銘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寬闊胸懷。講解魯迅小說《故鄉》,不僅要分析閏土的藝術形象;同時也要學生理解和背誦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激勵學生在未來的生活道路上,應有勇于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總之,語文教學實踐不但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而且要找準德育教育的滲透點,正確地處理好語言文字與內容的關系,以文悟道,因道學文,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文字中。因此我們要放眼學生的未來,拋棄自身的“近視”行為,不斷完善、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方法,面對現實生活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增強學生的“抵抗力”,使他們能夠健康地成長,真正成為21世紀的強者。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王營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