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語文教學正在走向融合、走向深刻。對古代經典文本閱讀教學的探索和目標追求的程度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文本意義的獲取,影響到文本價值取向與學生自我視界的融合,也決定了課堂教學所能抵達的深度和廣度。
關鍵詞:經典文本 閱讀教學 高中語文 新課程改革
在學習古代漢語的過程中,假使沒有閱讀過古代的經典作品,只是盲目地去學習音韻、文字和語法,而這些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就不會有事倍功半的效果。由于培養學生的閱讀古書的能力是需要文本的,它是具體的語言材料,假使沒有文本就沒有學習古書的材料基礎,想要培養學生的閱讀古書的能力也就成為了一句空談。所以,我們要想掌握古代的漢語知識,就要提高對于古書的閱讀能力,同時也要重視對于文本的教學。
新課程的推行使得語文的教學正在向融合和深刻的方向邁進。對于古代的經典文本的閱讀教學是需要進行研究和探索的,這些研究和探索的程度就會直接對學生對于文本意義的獲取產生深刻的影響,它會影響文本的價值取向以及學生們的自我融合,同時也會對課堂的教學深度產生影響。
一、探索古代經典文本閱讀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目標追求的重要性
電子文化和圖像文化的發展日益得到人們的認可,這就使得“經典閱讀危機”正在不斷的向我們靠近,伴隨著的就是人們的閱讀品位下降,同時欣賞的水平也不斷的銳減,這種現象不斷蔓延到了高中學生當中。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是發展的主體,高中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目前還沒有處于穩定階段,所以需要我們進行正確的引導。
文本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重要的,它是學生們學習語文和提高自身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介質。對于閱讀教學來說,是不會脫離文本去進行直接教學的。文本是課堂上一個重要的教學資源。在閱讀的教學中,只有把課本激活,才可以使閱讀教學有了生命。
課堂教學的最高基準點就是教學的目標,不管是哪一門教學,也無論是什么形式的教學,都不可以偏離教學目標,只有根據文本去確定教學目標,才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不會偏離語文的教學軌道。在教學中,如果沒有了教學目標,這一切就不會有意義。最近的一些年中,對高中的語文課程進行了相應的改革,這在一定的程度上使語文的閱讀教學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所以,在新課程改革下,對古代經典文本的閱讀教學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這些教學對高中學生的主體精神以及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加強古代經典文本閱讀教學的建議
(一)把握詮釋力度,引導個人見解
詮釋可以說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勞動,它不是固定不變的。例如在《林黛玉進賈府》這篇文章中,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往往是對于“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進行分析,把它作為林黛玉寄人籬下的一個關鍵句。但是,林黛玉有沒有在當時真的是寄人籬下呢?我們在小說的文本中可以看出,在林黛玉踏進賈府之前,她并不是沒有了親人,也不是家道敗落,林黛玉的父親是一方的大員,假使林黛玉在賈府不適應,受不了別人異樣的眼光還是有家可歸的。所以,當時的林黛玉并不是寄人籬下,這句“處處留心,時時在意”不是寄人籬下的表現,而是她作為一名大家閨秀對于自己身份的敏感。
(二)強調文本閱讀的整體意識
文本是一個個整體,在理解和閱讀時應該要學生們站在更高的角度去進行理解,每一個人和每一個人的觀點是不一樣的,首先我們應該對一個人進行整體的認識。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也是這樣的,我們需要從宏觀的角度上去掌握和駕馭文本,把文章的主旨進行靈活的掌握,理解和吸收文章的精髓部分。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從
整個文本去著手,不要進行部分的分析。對于進行節選的文本,假如從整體的角度去看,就可以使這些節選的文本更加的豐富。假如是長文的節選,在授課之前,老師一定要讀完全文之后再進行解讀,把這段節選的文本放在全文的背景下進行理解和分析。如果只是從選文的角度講解,是不可能有更深的理解的。強調文本的整體意識,可以使學生們在閱讀時從整體上去把握閱讀材料的內容,調整自己的思路,在理解主要信息的同時進行分析,把文章的主旨更加的清晰化,這對于學生閱讀的意義是十分重要的。
三、結束語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在新課程的改革過程中,我們要強化閱讀的教學,對于文本的閱讀意識也要抓緊,要高度重視文本的資源,對于學生們的閱讀要進行鼓勵,對于經典的文章要進行關注和重視,使得學生們可以直接面對文本,增強學生們的語文意識,使得語文文本成為教師的好幫手,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
參考文獻:
[1]蔣成禹.讀教學要把握好詮釋的度.語文學習.
[2]邱興和.加快教學改革,突出素質教育[N].中國財經報.
[3]蔡肇基.閱讀教學一定要導好文本學習.中學語文教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掘港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