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打通書本知識與學生生活之間溝通的渠道,是思想品德課教
學應該優先考慮的問題;只有選取好能激
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思維的材料,才能構建成有生命力的課堂。下面我結合七年級下冊第14課《生命只有一次》一課教學,淺談選材的“十性”。
一、目標性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回歸點。選取材料時要服從落實教學目標的需要。如果選取的材料與教學目標相距甚遠,即使再精彩新穎,也只不過是“津津有味的廢話”。根據課程標準制訂本課的目標如下:
1.讓學生知道任何生命都是有智慧與思維的生命;幫助學生認識人類與地球環境應和諧相處。
2.逐步提高學生觀察、辨別與分析生命差異的能力以及對生命價值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反思、展示、設計與提升自我個性的能力。
3.激發學生內心對生命的敬仰之情,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熱愛各種生命,思考和設計自己獨特的生命之路。應緊緊圍繞這些目標選取適合的材料。
二、德育性
思想政治課的最大功能在于德育。如果忽視所選材料的德育功能,就有可能出現“教書”與“育人”背道而馳的局面。例如,在教學《生命只有一次》時,網絡上正在報道的“江蘇東海自焚事件”進入我的視線。材料中的東海自焚的農民沒有珍惜自己的生命,從這點說,是符合教學要求的。但根據我和學生的課前交流,學生對東海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處置頗有微詞。這樣的材料帶有很大的負面效應,不利于教師
及時對學生開展熱愛中國共產黨、相信理
解支持我們政府的教育。
三、新穎性
古人云:“教未見其趣,必不樂學”。心理學研究表明,新知識、新信息和新材料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吊起學生的“胃口”。課本第6頁舉的一位花季少女跳樓自殺事例,應該說很具有典型性,但事過境遷,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相反,剛發生不久的富士康公司員工連續跳樓自殺事件,正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也容易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和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更容易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
四、科學性
材料必須是真實的,而不是杜撰的。要求材料語言表述要明確,不能產生歧義,要經得起推敲。“江蘇東海自焚事件”發生在鄰縣,容易引起學生興趣;但是,我考慮到此事還沒有官方的正式調查處理結果,因此決定棄用此例,改用其他已經定性的事件。
五、典型性
在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只能精心選材,力求做到少而精,運用那些具有典型性的材料,以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本節課,我的教學素材庫中有很多的相關材料,例如,視頻:《一條腿舞動的奇跡》;圖片:被救的中學生、洪水中救起小孩;詩朗誦——《熱愛生命》;縣內一所學校學生跳
河自殺事件等等。但我只以富士康公司員工跳樓自殺事件為主材料。
六、系統性
要運用系統優化的方法指導選材,統籌考慮,優化組合。所選材料要盡量一貫到底,在點上通過縱深挖掘,落實教學目標的不同層次要求。我把“富士康”事件看成是一個系統和整體,既著眼于材料的整體進行通盤考慮,又注意把事件的起因、過程、結果聯系起來進行分析。
七、適度性
也就是“可接受性”。要求所選材料從數量上看要適中,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決定其多少,基礎好的班級可以多引用一些,基礎差的班級就要少引用甚至不引用;從難度上講要能被學生有效接受,不能晦澀難懂。
八、創新性
如果所選材料組織不精煉,就會造成學生無法順利地從材料中獲得新知識。因此,在備課中,要對預選后的素材進行創新處理,精心選輯,優化重組,并設計出相關的問題。例如,對“富士康”事件的相關材料很多,但我只把它裁剪成“事件現場回放”和“處理結果”兩段,便于教學時分步驟呈現材料,并設計出相應問題。
九、問題性
針對案例所設計的問題,應該是富有啟發性、能點燃起學生思維火花的問題,同時又是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的問題。根據教學目標和“富士康”事件,我設計了一系列問題:
1.富士康公司員工的行為給我們留下了哪些警示?
2.面對漠視生命的現象,應該怎么辦?
通過討論,讓學生懂得生命是可貴的,珍愛生命的人,無論何時何地,無論遇到多大挫折,都不應輕易放棄生的希望。這些問題有利于把教學引向深入。
十、可操作性
所選材料在展示方式上要有利于語言、文字、圖像、形體、多媒體等各種手段靈活運用,既要符合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又要有利于教師自身特長的運用。例如,本課的“富士康”事件,我只是打印出文字材料,請一位普通話標準的學生扮演小記者讀出。讀的時候要求學生讀的慢一點、清楚一點,中間注意節奏和停頓。這樣的材料展示方式簡單方便,具有可操作性。
選材是否恰當關系到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恰當的材料,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內容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從而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所以我們教師在備課中要重視選材問題。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侍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