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批注法”這種傳統閱讀方式,以喚醒讀者的主體性為目的,注重閱讀的差異性、審美性和批判性。它不僅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方式,還是一種“我注六經”的閱讀境界。如果
把它作為一種常態的閱讀方式融入教學之中,引導學生“動手”——記錄自己探究的歷程、思維碰撞的火花、瞬間心靈的感動,對于當下的閱讀教學無疑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批注法的內涵與優勢
所謂批注法,是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深入所要解讀的作品,進行理解、感悟、質疑、發現,加以個性化點評的學習方法。“注”是指以圈點、勾畫的方式對文中關鍵處、疑惑處作出標示;“批”是指于文中重點處、動情處進行評點,注明自己思維的軌跡。它最大的優點就是能使讀與思結合,思與寫結合,突出閱讀個體的個性思維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批注法較其他閱讀方式的鮮明優勢為:(1)簡便易行,操作性強,使學生形成一種自然、率性的閱讀姿態;(2)能充分體現學生閱讀實踐過程中的主體性、探究性、創造性;(3)強調學生對文本的直接領悟,便于準確攝取教學的生成點;(4)密切了讀和寫之間的聯系,讀因寫而深刻,寫因讀而流暢,既增強了學生閱讀的深度,又提高了他們語言組織和運用能力。
二、例談批注法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1.動情處寫感想
案例1:《生命橋》一課,許多同學在自讀時劃出了深受感動的關鍵句“頓時,山澗上空劃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繚亂的弧線,那弧線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橋墩的生命橋”,感想豐富深刻,有的寫“這一道道弧線是老羚羊用生命劃出來的,是世上最美麗的弧線!”有的寫“老羚羊選擇了死亡,把生的希望讓給年輕羚羊,這舍己為人的精神是多么崇高啊!”……
思考:開放的閱讀方式,才有了這些靈動的富有個性的思想。我們應給予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在動情處寫下自己的感想。這些感想式的批注,不僅有利于深入地理解文本,而且還能培養他們一顆敏感的心。
2.困惑處善質疑
案例2:《狼和鹿》一課,許多學生對結尾:“人們做夢也不會想到,他們捕殺的狼,居然是保護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特意保護的鹿,倒成了破壞森林、毀滅自己的‘禍首’。”提出了疑問:“為什么說兇殘的狼是保護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善良的鹿倒成了破壞森林、毀滅自己的‘禍首’?”我啟發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讀課文去討論。在逐步探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從迷惑走向了清晰,從謬誤走向了正確。
3.共鳴處促聯想
案例3:《孔子游春》中,我指導學生寫出自己對“孔子論水”一段文字的解讀,同學們的思緒可謂精彩紛呈。有的寫道:“水哺育一切生靈,和順溫柔,它多像一位無私奉獻、溫柔可親的母親啊!”有的寫道:“滴水穿石,水有著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品性。”有的寫道:“省略號讓我想到了水還有許多品性。水清澈明凈,它清正廉潔;水容納百川,它胸懷博大”……
4.精妙處會賞析
案例4:《愛如茉莉》中,有的學生對“初升的陽光從窗外悄悄地探了進來,輕輕柔柔地籠罩著他們。”這樣批注:“探”字用得真妙,運用了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了這情景的靜謐美好,連陽光都不想打擾這一切!
5.空白處巧補白
案例5:《望月》結尾寫道:“甲板上又留下我一個人,我久久凝視著月亮消失的地方,輕輕地展開了幻想的翅膀……”我對著月亮,會展開哪些幻想呢?我指導學生圍繞月亮發揮想象,在自由暢想中寫一寫,進一步充實文本的內容。
三、運用批注法應注意的問題
1.改變仰視解讀的心理,培養質疑和批判精神
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多數具有仰視解讀的心理習慣,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主題思想“肆意”放大,缺乏批判精神。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擺脫習慣、權威等定勢,打破傳統、經驗的束縛,以獨立的思想,自主的精神,敢于提出質疑與批判,善于提出新穎獨到的見解,形成獨立自信的健全人格。
2.允許學生合理解讀,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
學生的個性是豐富多彩的,也是千差萬別的,在批注中會形成較大的差異。受到答案是唯一的思維模式的影響,很多教師一言定乾坤,這是與批注法的宗旨相違背的。教師要承認并接受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允許學生合理解讀,個性化解讀,并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
3.批注應言簡意賅,符號清晰
批注語言要通順,既言之有物又簡明扼要。不能隨便加上“好”“妙”之類空洞的批語,也不能拖沓冗長,東拉西扯。閱讀時還應該找準批注點,圈點和勾劃的地方不可過多。使用的符號要固定,不要隨意改換,種類也不宜過多,做到一目了然。
實踐證明,批注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它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他們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的伴隨下,飛揚思想、獲取智慧,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常州市武進區鄒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