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中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有利于他們形成健康的人格,發展和豐富聯想力,進而促進學習。全文首先介紹了音樂鑒賞及影響中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因素,然后從三個方面闡述了提高中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途徑:提高學生的音樂興趣,正確引導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建立“聽、唱、論、評”為核心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中學生 音樂鑒賞 審美
音樂鑒賞過程,是感知、體驗、理解音樂的過程,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基礎。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對于豐富和發展學生的聯想力,提高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具有重要作用。
一、音樂鑒賞及影響中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因素
鑒賞是指人們通過特定媒介與藝術形式,逐步進入對作品的具體感受、體驗、欣賞、和鑒別的精神活動。總體上看,由于中學音樂教育始終被認為是一門副科,導致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不高。主要有以下幾個影響因素:(1)價值取向存在偏差。
中學生只注重音樂的娛樂功能,以放松精神,消遣娛樂為主。對中學生而言,他們更喜歡歌詞直白、追求感官刺激的流行音樂,而忽略富含音樂情感和具有深刻內涵的音樂。對于家長和教師而言,他們則片面地認為音樂鑒賞能力是音樂特長生的事情,其他學生只要學會唱歌、聽歌即可。(2)應試教育指揮棒的負面影響。音樂不是中學的考試科目,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音樂課已經退化成放松精神、調節情緒的課程,甚至音樂課本身被其他課程所占用。家長、教師、學生在音樂課上達成了某種程度的默契,即上不上無所謂,升學率才是重點。
二、提高中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途徑
1.提高學生的音樂興趣是提高鑒賞能
力的基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個興趣不僅僅停留在音樂的悅耳動聽和膚淺的感官刺激,而要真正從藝術的角度學會欣賞音樂,即進入情感的欣賞和理解的欣賞層次。(1)拓展教學內容。中學音樂教育多以唱歌、聽歌為主,這種停留在表面的方法難以引發學生的音樂藝術愛好。對此教師應拓展教學內容,如讓學生懂得作品的內容和音樂語言的表現功能(如旋律、節奏、速度、和聲等),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和作品風格,體驗音樂所抒發的感情并對作曲家所描繪的“音畫”展開想象和聯想。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對音樂進行分析、綜合和抽象的能力,能使學生明白如何借助音樂反映出世界真善美與假惡丑。(2)運用影視作
品、流行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知識水平。影視作品、流行音樂是中學生耳聞目睹的文化現象,因此在課堂教育中教師應采取利用它而不是避開它的方法。
2.正確引導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
中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極易受到流行音樂的影響,而相當一部分流行音樂是缺少藝術和品位性的。一旦學生受到這些音樂的影響,他們對音樂的審美就會偏離藝術的軌道,音樂鑒賞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1)提高學生對流行音樂的辨別能力。中學生的音樂觀具有從眾性,即追求“聽最前衛的音樂”“別人聽什么我也聽什么”,對此教師不能阻攔,而應加以引導,幫助學生認識到流行音樂華麗的外衣,把音樂本體真實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具體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對比性較強的兩首歌為例,分析他們的基本結構、基本要素、樂趣和歌詞譜曲特點等。通過對比,學生自然能分辨高雅的音樂藝術與一般音樂藝術的區別,這就提高了他們音樂鑒賞能力,使學生在任何時候都能獨自挑選較為優秀音樂。(2)注意音樂與歷史、民族、文化的關聯性。音樂從誕生起就表達著一種訴求,是音樂創作者心靈的真實反映。如中學生熟悉的羅大佑、李宗盛等,他們創作的歌曲就與生活和文化緊密相連。但是對于中學生而言,以民族音樂為切入點是提高他們音樂鑒賞能力的最有效方式。這是因為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有著天然的聯系,另外就是民族音樂的精神性較強。
3.建立“聽、唱、論、評”為核心的教學
方法
聽,不是傳統上機械地、簡單地聽,要培養學生通過聽,找到音樂中的不同音樂要素,并把不同要素連接起來,能對音樂進行比較、劃分段落,能聽辨主題、熟記主題,能聽辨音樂形式,如從簡單的拍子到復雜一些的曲式結構等。唱,這是傳統音樂教學中最常用的方式。音樂教學中唱不可避免,但是要通過唱的方式參與音樂欣賞,使學生有意識地從聽覺上注意音樂、熟悉音樂。特別是要把握音樂的延長節奏和韻律,這是音樂生命的基礎。學生通過唱,感知音樂韻律,很容易讓學生與音樂融為一體,從思想上真正感覺音樂藝術的魅力。論,即引導學生討論。將音樂當做一種作品,讓學生分析其中的基本要素,如節拍、節奏、調性、音程、和弦及和聲、譜曲、作詞等。還可以讓學生描述聽音樂的感受。通過這種對話能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評,主要是評價學生是否具有音樂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注意多鼓勵、多引導。
參考文獻:
[1]劉輝.高中音樂欣賞課教學方法的探索[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8(12).
[2]尹愛青.音樂課程與教學論[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
作者單位:江蘇銅山縣三堡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