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怎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怎樣真正還給學生一方主動發展的天地?怎樣讓主動發展之花綻放于課堂?本文著重從語文課堂教學的角度,理據結合,逐步論證了變講臺為課桌,讓學生唱主角,飲活水,積極展示,拓展空間等事理,以竭誠綻放學生主動發展之花。本文是語文園地拋磚引玉的探討,對優化新型的課堂結構尚有啟示。
關鍵詞:主動發展 飲活水 唱主角 拓空間 閱讀實踐
目前,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深深影響著你我:課堂上師生互動雙贏,學生主動展示。事實上,作為任課老師,誰不想引領學生登上知識的宮殿,讓學生學有所長?誰不期盼一朵朵語文奇葩,在互動的課堂上吐蕊、綻放?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注意以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修改后的新大綱也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如何體現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怎樣使學生擁有一方主動發展的天地呢?
我想:既要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習慣,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又要給足學生學習語文的時間和機會,這樣主動發展之花將朵朵盛開。
我認為:勇于奉獻出一方天地,讓我們的學生飲活水,唱主角,多展示,拓展空間,準能達到良好效果。
一、打開課堂,讓學生飲活水
書本和生活是學習語文的兩只翅膀,脫離了生活的語文教學不可能騰飛。怎樣才能在教學花園里讓“主動發展”之花盛開呢?
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我認為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不懈地研究和實踐探索中,發現了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教學做合一”。
陶先生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做”是首位的,“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教法、學法、做法是應當合一的。[1]
“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基本理念之一,正如語文教育專家崔巒所說:“語文與自然、社會與現實生活有著天然的聯系。順著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的思路,堅持改革探索,語文教學一定會產生質的飛躍。”
我在語文教學中,經常走出課堂,讓學生飲活水。如開展社會調查、采訪、辯論等活動;經常結合綜合性學習,進行“古詩文吟誦”“信息交流”和“課本劇展演”等,實踐了葉老“課堂里學,生活里用”的語文教學思想,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共鳴。
二、為學生搭臺,讓他們唱主角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處于中心地位、支配地位。要使學生真正起主體作用,就必須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錢夢龍曾經說過:“把求知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求知的過程。”
1.要改變教學的單向結構模式
師生可以相互學習討論,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學習討論,變單向為“雙向”“多向”交流模式。要使整個學習過程中,時時、人人都有提問、發表、交流、展示的機會。
2.要拓寬師生間信息流通的活動渠道
上好一堂語文課,教師不僅有備課、采集信息的責任,學生也同樣有采集交流信息、反饋思考、形成觀點的權利。
筆者在平時教學中一直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動眼看,動耳聽,動口議,動情讀,動筆寫,動手做,動腦思”,讓學生在課堂上得以充分的展示機
會,真正實現語文課堂的“改革開放”,真正拾取主動發展之花的滿眼繁華。
心理學家羅杰斯說:“人的先天潛能是無比優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創造一種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使之得以實現。”教師要勇于為學生提供主動發展的空間,為他們搭臺,讓他們主演,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將魅力無限。
3.教師要把時空留給學生
葉瀾教授指出:“課堂上,教師要封住自己的嘴,讓自己少說一點,留出時間和空間給學生。”他還總結出四個“還給”: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的氣息;把創造還給老師,讓教育充滿智慧的挑戰;把精神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2]
我在教學中,能尊重學生,盡可能地保留尚有爭議的意見;即使是謬誤的意見,也要給學生自我修正、完善的機會,而不是一棍子打死。這樣既保護學生開拓創新的意識,又促進了學生個性發展。
語文教育家魏書生完全把學語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創出一套“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六步教學法和“三結合”的語文自學方法,即使教師較多時間不在校的情況下,學生也能圓滿完成學習任務,對我們是有益的啟發。
三、拓寬空間,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例子”,又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多了,閱讀能力才逐漸增強,作文才會文思泉涌。
我曾經在學生節日之際,讓他們通過發手機短信這一交流手段來學語文,現在回想學生當堂寫的一條條頗有文采的短消息,我仍舊那么激動,那么溫馨!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張志公曾反復闡明拓展延伸及閱讀實踐的重要性。葉老曾說:“語言文學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3]張志公先生說:“語文課是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以實踐能力的養成為依歸的課。”[4]他認為語文教學的改革要從遵循教育規律入手,從實踐入手,這是學以致用的基本途徑。
魏書生老師對中學語文的成功改革經驗之一,就是僅用極少的時間與學生共同學習教材,而把大量時間留給學生讀課外讀物。魏書生還通過在課堂內外增講學生喜歡的名篇時文,世界最新科技成果的報道,帶動學生制定自學計劃來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最大限度地拓寬空間,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為了學生的主動發展,就得多讓他們飲活水,唱主角,拓寬天地;教師就要真誠,要放手,要奉獻,特別要著眼于學生的將來。
為了母語的提升,為了學生的發展,我們都努力奉獻,都竭誠地把語文的一方園地獻給可愛的孩子們,讓主動發展之花在語文課堂朵朵綻放!
參考文獻:
[1]陶行知.《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926年12月.
[2]葉瀾.《我與“新基礎教育”思想筆記式的十年研究回望》.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3]葉圣陶.《略談學習國文》《國文雜志》.1942.1.
[4]《張志公語文教學思想概說》.
作者單位:南京市江寧區淳化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