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提問,對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至關重要。學生提問的數量及提問的質量也直接影響了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成敗。本文就農村中學學生提問能力的現狀及其對策談談幾點可行性做法。
關鍵詞:提問能力 現狀 對策
本人在農村中學教語文,以前在我的課堂上,很少有學生向老師提問:他們要么不愿提問,要么不敢提問,長此以往,自然無法培養起提問的習慣和能力,因此也不會提問。然而,學問、學問,要會學,更要學會問。學生提問,必須通過生活、實踐及學習中獲得的感性認識與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產生激勵碰撞后產生的,學生提問,說明學生已經進行了一番思考,而學生提問的目的是為了探索一個新的、未知的領域,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至關重要。學生提問的數量及提問的質量也直接影響了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成敗。提出問題的能力,實際上也是我們現代人
所必備的,因為不斷地提出問題,進而不斷地解決問題,這永遠的探求精神才讓人類不斷向前。
一、學生提問的現狀
1.不敢問
像我們學校,每個班的人數達到50人左右,教師為了管理好學生,萬不得已只能采取一些高壓措施,學生怕老師幾乎認為是教育的成功。學生怕打斷老師的教學思路和計劃被老師拒絕回答;怕所提的問題太簡單或與課堂教學聯系不大被老師和同學認為太淺薄;怕提出的問題詞不達意或出現錯誤,被同學嘲笑;怕提出的問題超出教學要求或老師一時難以回答,造成尷尬。學生根本就不敢問。
2.不愿問
課堂上,無論學生接受知識、掌握的快慢程度如何,教學過程中總會遇上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老師是教案的忠實奴仆,從來就是按照既定的教學內容來完成教學任務,很少有學生提問的時間留給學生,所以即使學生發現問題也不能馬上提出來,想等下課問老師,一則受時間限制,二則要進老師的辦公室,太困難了。學生根本就沒機會問,也不愿問了。長此以往,也就沒有問題了。
3.不會問
日常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在學習及生活中,經常產生質疑和愛提問的情況占的比例很小,而沒有疑問和從不主動提問的主動提問卻占大多數。學生質疑和提問的基礎較差。學生從小學開始,甚至從幼兒園開始,一直習慣于回答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各種問題,大多數學生根本沒想過或聽說過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向教師提出問題,除非碰到不會做的習題才膽戰心驚地去問教師。而教師呢,只注意啟發學生答問能力,而很少注意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同樣,家長也只關心在學校里,老師有沒有提問自己的孩子,而很少關心孩子今天有沒有問題問老師。由于缺乏培養,學生根本不知道如何提問。
二、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1.消除心理顧慮,讓學生敢問
初中學生經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已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但在提問的方法和技巧上還不成熟,所以課堂上表現出一種“三怕心理”。一怕在課堂上提問會影響教師的教學程序而挨教師的批評、指責;二怕提出的問題不成問題而變成同學們的笑料;三怕提出的問題毫無價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為了解決這三個問題,我首先幫助學生練膽量,使每個學生都“敢說”。同時,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開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所提問題。學生間相互熟悉,壓力小,在小組中都能說,都能提出一些問題。然后提倡小組互助,小組成員在交流中選擇一個問題,梳理清楚之后,推薦一名膽小的同學在全班交流。經過小組的充分準備,膽小的同學基本上能原封不動地加以復述。這兩種形式的訓練次數多了,學生膽量一點點大起來后,最后過渡到全班自由提問的階段。膽子有了,還得有自信心。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我努力創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學生們提的問題不管如何幼稚可笑,那都是提問的萌芽、思維的火花。我尊重每一個提問,認真回答每一個提問,恰當地評價每一個提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鼓勵提問。只要學生能夠提出問題,不論切題與否,不論質量高低,一律加以表揚。我還明確告訴學生,只要是問題,就有研究的必要,我的口號是“沒有愚蠢的問題”。這樣,學生怕提不好的后顧之憂也消除了。解決了膽量和信心問題,學生自然愿意提問、也敢于提問了。
2.培養探究興趣,讓學生樂問
要使學生由不愿提問到樂意提問,我覺得必須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提問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首先盡力使學生理解,人類的任何進步與成就都由問題起。一個人要想成功,必須具備提問的能力。其次,使學生認識到,喜歡提問,是一個人具有質疑精神的體現。只有不斷地提出問題,我們才會有新的目標,才能不斷進步。第三,聯系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只有樂于提問,自覺提高提問能力,也才能適應現在學習的要求,取得好成績。
3.教會提問技巧,讓學生善問
學生愿意提問了,不等于就能夠提問。課堂上,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抓不住要領,有時提出的問題太簡單,沒有思維價值,有時冥思苦想提不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也就是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提問。以語文學科為例,結合本人的語文教學實踐,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教給學生提問的角度和方法。
(1)字、詞、句的理解發問:如《故鄉》一文中,“他景況也很不如意”,此處為什么用了個“也”字?
(2)對情節材料發問:如《鼎湖山聽泉》一文中寫“寺前園中的菩提樹”的一節與課文有無關系?《多收了三五斗》為什么寫了“賤價糶米”后還用較多文字寫“街頭購物”,而不是接著寫“船頭議論”?
(3)對課文結構發問: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開頭(第三段)排比為什么不與后文三個事例一一對應?
(4)對課文空白處發問:如《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最后出現沒穿那件顯示身份的長衫,可問:孔乙己的長衫哪去了?
通過長期堅持不懈的鼓勵、訓練,我的學生現在基本上已由原來的害怕提問,變得喜歡提問,喜歡鉆“牛角尖”,能夠在課堂中,在課堂外提出一些問題。我覺得很多問題雖然顯得幼稚可笑,有點“小兒科”,但這都是他們思考的結果,是他們強烈求知欲望的表現,當然應當鼓勵。的確,世界上沒有愚蠢的問題,人們總是在不斷提問中接近事實的真諦,只有敢于提問、善于提問的人,才能攀登知識的高峰。認識到這一點,并在教學中始終如一地堅持培養學生提問的興趣,發展提問的能力,提高提問的水平,是新課改下每一位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都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