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有能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目標;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為其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打好基礎。
新課程標準體現了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利于改變“繁、難、偏、舊”的現象,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中學歷史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實踐新標準、新理念呢?
一、必須認真研讀課程標準
把握課程性質、基本性質和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把握課程目標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總體要求。通過研討標準,可以使我們從總體上了解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為我們的教學實踐提供思想支持。
二、課前充分做好教學準備
1.仔細閱讀歷史教材,教師在課前要對歷史教材進行仔細閱讀,理清教材的基本思路。具體說來要做到四讀三看:讀大小標題、讀正文、讀正文旁的補充材料、讀自由閱讀卡;看本課在所在的單元標題、看前一課與后一課,把握本課與前后兩課之間的內在聯系、看本課的插圖,把握這些圖片在教材中所起的作用。
以九年級歷史上冊第五課中古歐洲社會為例,其大標題為第五課中古歐洲社會,小標題依次為“等級森嚴的西歐封建社會”“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拜占廷帝國的滅亡”,課文正文宋體字首先介紹了法蘭克王國封建制度的開成與發展,重點介紹了對歐洲封建制形成有重大影響的查理馬特改革;其次介紹西歐封建社會時期主要城市及其功能,重點介紹了市民階級的形成及其重要意義;第三介紹了拜占廷帝國的滅亡過程……所有這些內容存在著重點與非重點之分、說明與被說明的關系、補充與被補充的關系。
從圖片上看,有“中古西歐集市”“6世紀初的法蘭克王國”“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示意圖”等等。這些圖以直觀的形式反映了中古歐洲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相關情況。從前后兩課的關系來看,前一課介紹了亞洲的封建國家,后一課則是第三單元古代文明的傳播與發展的內容。從本單元來講,亞洲與歐洲封建國家本質一致又各有特色。但下一單元很顯然與本課聯系不大。這體現了新教材已經淡化了教材體系,降低了體系的要求。因此我們應該對新教材的這種意圖有所把握。
2.理清知識線索、網絡結構。本節課介紹的是中古歐洲社會,歐洲封建社會法蘭克王國的形成、查理馬特改革的內容、意義;基督教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西歐著名的城市、城市爭取自治的原因、作用;拜占廷帝國滅亡的原因與教訓構成了本課的知識點、線、面。
三、學法預設
發揮學生的個性、能力、特長,表面看更多地取決于學生,但教與學是相輔相承的,學生學習是內部條件,教師的教學是外部條件,外部條件要通過內部條件來實現其作用。從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看,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就是要倡導學生參與、質疑、活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
1.教師要準備好學生學習的學案。教師通過自己的努力,尤其是通過課前對教材的分析處理編制學案,將教學目標外化為學習的路線圖,讓學生學在先、做在先,想在先、這種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師學生上課都只是一本書,教師上課講、學生上課聽的松散的教學聯系。
學案的編制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過程,學案一般應該包括知識結構指引、主要問題指導學習、主要歷史人物、事件、圖片的填空等幾個方面。學案與我們常用的練習冊不同,練習冊是純練習鞏固用的,學案是教師針對自己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分析編制出來的。學案的編制具有梯度性、層次性、指導性、教學雙向互動性,是教學雙邊活動的中介,是檢驗學習效果與備課成敗的標準。
2.構建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在做好充分準備后,教師應該注重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1)教師闡明教學目標與要求。(2)分組討論、研究問題。(3)以問題為引領,可讓學生自己在學習學案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疑問。(4)教師適時進行穿插點撥。(5)教師運用好激勵性的語言,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6)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學習的成果,互相鼓勵。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清浦區嚴卓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