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幼兒園升入一年級的小孩,上課隨意性較大,隨便插嘴的現象很難抑制,注意力也不能長時間持續,所以教師需要花大力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上課習慣。那么低年級數學課堂上需要養成哪些習慣,又怎么養成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前準備習慣
在開學的前幾節課,都需要反復地、提前地給學生做好思想工作,告訴學生要準備哪些東西,每樣東西放在桌子的哪個角落,想辦法讓學生認真做好課前準備。我們可以幾個大組比賽,看看哪個組先準備好坐端正;也可以培養小干部,提醒學生做好準備。教師進教室后大力表揚課前準備做得好的學生,給其他學生做榜樣,低年級學生喜歡效仿,馬上也能坐端正。對于極個別調皮的孩子要有針對性地單獨教育,找到學生的突破口,循循善誘,讓學生逐步養成好的習慣。
二、課堂行為習慣
課堂行為習慣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坐姿,當然,也不能違背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要求他們一整節課都筆挺地坐著是很不人性化的,學生也不可能做到,當感覺學生累的時候,要安排一些小活動,如在教學“認位置”時,可以讓學生排排隊認前后,拍拍手認左右,擺擺學具認上下,讓學生四肢運動放松一下。
另外,握筆姿勢也很重要,要時刻提醒“三個一”,防止學生近視。還要求學生不隨便離開座位,不隨便喝水上廁所,這些要求只要教師多提醒兩次,學生一般就能改正。
三、上課聽講習慣
我認為,上課聽課的習慣是所有習慣中最重要的,是掌握學習知識最基本的方法。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除了要把課上得生動有趣,吸引學生注意力之外,還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講習慣,這對孩子的一生都是受益的。對于上課聽講發言,我給學生定下了以下幾條:(1)眼睛看好老師仔細聽;(2)聽的時候有想法一定不插嘴,可以舉手,叫到后才能發言;(3)其他學生發言時,仔細聽好他在說什么,想想他說的對嗎,有不同意見要舉手不插嘴;(4)點到名字回答的同學要起立站直,聲音要響亮,讓全班學生聽到。(5)課桌上物品及抽屜內物品不隨便拿出來玩弄。
四、數學思維習慣
數學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主要之處,就是數學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思維的過程,要想學好數學,就要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低年級學生的數學思維是隨意的,而低年級學生正處于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具有極大的可塑性,讓數學思維習慣的養成從低年級開始,是低年級數學教師重要的任務和責任。那么,低年級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應該養成哪些思維習慣呢?
首先要愛上思維,把思維的惰性趕走。然后要讓學生學會如何擺弄學具,如何小組合作、如何討論交流。然后要讓學生學會語言表達的完整性和條理性。數學的語言一向比較嚴謹、精煉,從低年級開始,就讓學生把一句話說完整,并且盡可能簡短精煉、不啰嗦。開始學生并不明白什么叫“完整、簡練”,我們只要經常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修改、指正,學生慢慢就會從實踐中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了。
五、作業書寫習慣
低年級學生的作業經常會出現馬虎、邋遢、遲交的現象,針對這種現象,我們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讓學生愛寫作業,并養成書寫細心、卷面整潔、不拖拉作業的好習慣。要想讓孩子愛上寫作業,首先量要少,然后指導要細致,寫完后多鼓勵,少批評,很多孩子因為老師的一句批評而心灰意冷,失去學習的信心。
對于剛入學的孩子來說,要把作業寫工整的難度很大。就像寫0~9這幾個數字,如果按照書本的格式,恨不得一節課只教一個字。每個字的起點和落點都有具體要求,而且要求卷面整潔,有小部分學生甚至要手把手教才行。所以在教學時,要讓學生靜下心來認真寫,不能馬虎圖快,也不能太慢,用橡皮擦的時候要擦干凈才能繼續寫。每次收作業時不落下任何一個學生,交作業慢的孩子要幫助找到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絕不讓孩子養成作業拖拉的習慣,不然孩子到高年級后給任課教師帶來巨大負擔。有些孩子是因為智商問題拖拉,這樣的孩子我們要給予理解和幫助,不僅要允許稍晚交作業,還要利用課后進行輔導幫助;有些孩子是因為懶散拖拉作業,或是因為上課沒有認真聽所以不會做,這樣的孩子要適當的批評,并提出要求,在低年級就把孩子懶散的火苗撲滅;還有些孩子偶爾拖拉作業是有特殊原因的,要問清楚原因,不能一概而論地進行批評。我們要想辦法讓孩子在低年級就養成良好的作業書寫習慣,多表揚鼓勵,增強孩子寫作業的信心,讓孩子不害怕寫作業。
在教學時,一種行為要經過無數次的反復才能成為習慣,這就要求教師要不厭其煩地、循序漸進地、長期反復地培養學生的各種習慣,課堂常規的養成到位的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學效率,讓教師上課更加得心應手,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總之,剛入學的一年級是學生良好課堂常規養成的重要時期,而數學課堂上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常規是一個長期、艱巨、細致的工作,我們要遵循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潛移默化地讓學生進行有意識訓練,讓各種好習慣成自然。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