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導向以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為目標,作為新課程實施者的教師,如何把它落實到教學中,文中就以如何設計好探究課教學過程進行闡述。
關鍵詞:問題情景猜想與假設學生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反思
新課程標準的特點:改變傳統教學僅以知識技能為目標,突出提高科學素質的目標,改變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突出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關注開放式的科技與人文社會背景。因此,在物理教學設計中要體現: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適應學生的認知特點,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去探究并認識物理規律。在學習方式上體現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最終使學生從知識傳遞中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物理教材的探究課,是培養學生能力的主要陣地。上好此課很關鍵,故備好課更重要。下面本人就以《歐姆定律》為實例來談談自己如何進行探究課的物理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老師要確定好問題情境
問題是思維的動因,是探究的起點。這一步驟對學生的認知策略、問題解決技能和態度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主要是讓學生形成清晰的目的,奠定解決問題的方向,引起學生對探究活動的動機和興趣。因此,教學者必須提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問題太容易會使學生喪失興趣,沒有足夠的動機;問題太難則使學生產生過多的挫折,容易失去進一步探究的信心。在問題呈現方式上可采用故事形式、電影形式呈現問題,引起學生思考。
二、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猜想與假設
猜想與假設是科學探究的核心環節,它能使學生明確探究方向,有目的地、有計劃地進行探究。此環節讓學生去做有兩個好處:一個是提高了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二是可以讓學生充分想象,不受老師特定思路的限制。有時學生的注意偏離了問題的本身,教師不妨給予簡單的提醒,但不能干涉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教師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器材,根據上述問題進行簡單實驗,觀察一下實驗現象,從而進行猜想與假設。本節中學生可提出:電流與滑動變阻器移動有關?電流與電源電壓有關嗎?電流與滑動變阻器的阻值有關?電流與電路的總電阻有關?經過梳理、討論讓學生歸納出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以及導體的電阻是有關的。到底有什么關系呢?如何設計方案進行驗證?在學生設計方案前,把控制變量法讓學生自學,這樣有利于設計實驗方案。
三、指導學生設計方案來驗證假設
制訂方案與設計實驗是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一環。開始教師一定要放手讓學生通過討論,確定實驗器材,制訂實驗方案及實驗步驟來驗證前面的猜想與假設。這樣做可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具體做法可以如下:(采用討論式)
1.學生討論:這里要測電流、電壓及改變電流,應選擇哪些電表?(電流表、電壓表)
2.學生討論:如何來保證電阻兩端的電阻不變,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
3.學生討論:如何保證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來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
4.學生六人一組,選擇討論過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電路圖。
5.老師請有代表性的小組畫出電路圖,并說明是如何做的?分析利弊,找出合理的實驗方案。(特別提醒:沒用滑動變阻器的學生設計的電路圖有什么缺陷?)
我們學生在設計時,一般設計如圖1,教師要引導讓學生知道此電路圖缺陷在哪里?并讓學生通過分析畫出圖2,這對學生進一步理解歐姆定律有重要作用。
四、慎思熟慮對待學生實驗
學生進行實驗是本節課的重點。實驗的成敗,直接影響這節課結論的正確得出。實驗前學生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連接電路要注意些什么?電流表電壓表如何讀數?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在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特別是在學生實驗中,由于是電學實驗,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故障,要能及時幫助學生分析、排除,保證實驗的正常進行。
五、正確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一要注意安排學生進行小組間或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流,通過交流,發現彼此間的差異。二是提醒學生如何去分析數據,數據之間有什么關系,還可讓學生作出U-I曲線,讓他們很直觀發現規律。三是可把上述問題以書面或口頭的方式表達出來。總結得出歐姆定律:一段導體中的電流與這
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六、讓學生做好反饋與反思
在探究教學中反饋,要根據學生探究能力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學生一方面要發現自己的不足,對探究過程進行反思,自己的各個環節是否合理、簡捷,有無問題,問題出在哪里?另一方面,反思如果再做此實驗會有哪些改進?
教師在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中,堅持
各教學環節以學生為中心,最終實現了學生的主動學和自主學,培養了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廖伯琴,張大昌主編.《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湖北教育出版社.
[2]劉炳升,李容主編.蘇科版《物理》.九年級上冊.江蘇省教育出版社.
[3]閻金鐸,田世昆主編.《中學物理教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蘇省盱眙縣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