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指導綱要》提出,數學活動的目標是使每位幼兒進行有價值的數學活動,幫助幼兒獲得有關事物形狀、數量及其關系等感性經驗,使他們對數學活動產生興趣,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鍛煉和發展幼兒思維能力。實踐中,我們嘗試進行探究式教學策略的研究,并將其歸納為“問題—探究—反思”三個方面: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創設問題情境,能讓幼兒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佳的思維狀態投入學習環節,使幼兒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我們可根據教材特點,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運用多種形式創設恰當的學習情境,如故事、謎語、游戲、圖畫等,讓幼兒觸景生情,有所思,有所問。教師及時引導幼兒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事物,提出與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教學問題。
小班數學活動《認知數字5》的教學目標是感知數字5的實際意義。我們可以利用5朵花、5只蝴蝶、5棵樹、5條魚等圖片創設一個美麗的小公園。幼兒以逛公園的游戲形式進入情境,在“找一找”“數一數”的過程中具體感知數字5的實際意義。教師適時引導幼兒想一想自己身上哪些東西也有5個?周圍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會是5個呢?數一數我們跳了幾下?轉了幾圈?整個教學活動,幼兒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為幼兒提供自主探究的活動時空,是整個探究教學的中心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改進傳統教學內容,強調數學應用
怎樣讓幼兒充分了解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讓幼兒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我們在教材的選取上要改變傳統觀念,增加一些現代的應用廣泛的教學內容,如鐘表與時間、旅行線路、價格與購物、生活用品的面積、體積等。另外,解決問題是所有數學活動中的最重要部分。解決問題是一個發現的過程、探索的過程、創新的過程。通過問題解決,使幼兒體驗到數學在其周圍世界的作用。
在大班數學活動《認識人民幣》一課中,我們創設了小商店這樣一個情境,提供了玩具汽車、各類學具、故事書等作為商品,并分別標上1元、2元、5元不等的價格。為每位幼兒準備了1元、2元、5元的錢幣,引導幼兒學習加法:花5元錢買商品,你可以怎樣買?每樣商品的價格分別是多少?這樣的問題會讓幼兒采用嘗試的策略,通過實際操作,發現不同的組合方式,如:1+1+1+1+1+1=5、1+1+1+2=5、1+2+2=5。幼兒在提問、思考、討論和探索中成功地解決問題,使他們獲得自信,培養了他們的探究積極性。
2.提供適宜的探究材料
幼兒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總想通過動手觸摸等手段來達到探索周圍環境的目的。必要的材料是激發、引起探究經歷的一種有效載體。為此,我們要注重選擇能引發幼兒興趣的具有多方面聯系的材料,以便幼兒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探究,親歷探究過程并發現規律。
大班數學活動《學習測量》的教學目標是學習目測和自然測量的方法,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量的數量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我們為幼兒提供了長短不一的繩子、玩具棒、竹竿、直尺、三角尺等工具讓幼兒自選,自定測量對象:課桌、門、窗、柜子、小朋友的身高等,將測量結果以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通過分析比較,最終獲得結論。
3.運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我們將探究式教學方法歸納為ABC三種形式:
A.問題—操作—發現、結論
B.問題—猜想—論證—結論—評估與
交流
C.提供舊知—聯想遷移—驗證結論
我們以大班數學活動《交集分類》為例,在此活動中,我們采用了探究式教學方法A。由于“交集分類”是很抽象的概念,學習重點在于理解兩個集合相交部分的含義。我們從男孩女孩最喜歡的玩具作為載體,請幼兒分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玩具圖片放入兩個不同顏色的圓圈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男孩女孩會有一些共同喜歡的玩具,如何為這些共有的玩具造一個新家,而這個新家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既是男孩喜歡的玩具的家,又是女孩喜歡的玩具的家。
三、交流反思,優化提升
數學教學中的交流,既有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也有學生與社會的交流。我們要為幼兒創設交流的情境,提供“數學對話”的機會,鼓勵幼兒用耳、口、眼、手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
1.小組交流
在小組交流過程中,教師可這樣提問:你對其他小朋友的探究成果如何評價?這樣,一方面可豐富幼兒的活動經驗,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促進幼兒學會欣賞、接納他人,形成健全的人格。
2.自我反思
幼兒可對自己的探究過程進行反省:我是怎樣進行探究的?有哪些收獲和體會?還有哪些疑惑?通過這樣的反省,有利于自己深刻認識所經歷的各個過程和步驟,總結學習方法,學會學習,增強主體意識,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總之,幼兒園數學活動中的探究式教學,注重的是推理和解題的方法,而非問題的正確答案。鼓勵幼兒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證明他們的答案、思考過程和推測的結果,培養幼兒探索、猜想和邏輯推理的能力,有效地利用多種數學方法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實驗小學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