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學有所疑,才會學有所思;學有所得,才會產生興趣,形成動力。可見,問題是知之始。新課標中也明確提出:“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教學實踐也表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并積極誘導學生提問,能收到特殊的效果。第一,能夠更好地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原則。學生在問題意識的驅動下,提問質疑,并能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解決問題。作為認識的主體,學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第二,有益于學生求異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
培養。學生提問質疑的過程,是一個動腦筋思考的過程。不僅如此,學生提問質疑,往往是對某些問題的不同看法或不同見解,反映著他們思維的求異性和創造性。第三,可以較好地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學生的提問質疑,有利于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但在目前的課堂中,教師把學生當做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讓學生按照教師的思維過程進行學習的現象依然存在。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實現新課標提出的這一要求呢?本文就這一問題談一些粗淺的認識和體會。
一、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
現代評價觀念認為,判斷一個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情況,不是看他能夠解決多少問題,而是看他能夠提出多少問題,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組織、引導、鼓勵學生大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各種觀點和意見,哪怕是幼稚的、不成熟或者不完整的想法,教師都要充分尊重,用關愛的心和激勵的語言消除學生提問時的恐懼心理。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有問可提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方法。興趣是推動能力發展的一種原動力,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興趣是一種內在的力量,它促使學生萌發求知欲,從內心產生一種自我追求,自覺地努力去探索、去解惑,向著認知目標前進。
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一節課快要結束時經常聽到老師這樣設問:“這節課的知識你們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用這樣簡單直接的方式對學生提問題,往往得到的答案是“沒有問題”,因為這樣設問既無法激起學生提問的欲望,更無法起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作用。讓學生提出問題是應用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課程標準的一項重要目標。可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提問題,并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1.在使用教材中提出問題
教材是體現新課標理念的文本,也是重要的教學資源。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對課題提問,如:教師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一課時,教師板書課題后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針對課題提問,學生經過思考,可能會提出以下問題:什么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怎樣計算的等等。其次,指導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問題:從與舊知識的比較聯系上提問;從新知識的意義、性質、定律上提問;從算理、關鍵字上提問等等。最后,還可以引導學生解決編者在教材中精心設計的問題,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提出新問題。
2.在活動中提出問題
在四年級上學期學過“統計與可能性”后,為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讓學生通過身邊的事件進行一次統計的“你問我答”活
動,即各位同學將自己調查來的內容繪成條形統計圖或制成統計表。活動中,同學們展示自己的圖表,然后再根據圖表上所反映的數據由“我”向同學們提問(也可以由其他同學向“我”提問)。根據統計的結果,分析、說明,回答提出的問題。活動提高了同學們的統計能力,增強了運用統計的意識,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與他人合作的態度。
3.在求異中提出問題
在數學教學中,有的實際應用題有多種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有的計算題可以有多種算法,有的開放題還可以一題多填、一題多編、一題多解等,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和引導學生突破定勢,從同一問題或材料中的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培養他們思維的多樣性,激發創造力。
4.利用錯誤提出問題
在課堂中對于學生出錯的問題或者判斷,除分析原因訂正外,還可以嘗試利用錯誤提出問題。
5.聯系生活提出問題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新課并進行鞏固練習后,可以讓學生結合教學內容,從現實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補充一些實例來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課本上的數學的聯系。
(二)創造氛圍,讓學生有問敢提
學生平時有了問題,但常常不敢提出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一種能使學生敢于提問的氛圍。
1.足夠寬松的環境
在教學中注意加強教學民主,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消除學生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生才能張揚個性,培養自己的信心,釋放出潛能。因此,教師要營造寬松的氛圍,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進而敢于提問。
2.充分的思考時間
教師在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的同時,盡可能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些自我表現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充分思考和討論后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觀點,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教學的過程。
3.允許出錯后改正
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看,認真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意見,這樣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提問會更加積極。
(三)提供指導,讓學生有問會提
“授之以漁”歷來是有識之士對數學教學提出的重要目標之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讓學生掌握提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善于提問。
1.示范提問,提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
培養學生提問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起始階段教師應把著眼點集中于自己的課堂,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材特點,精心設計提問的問題,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為學生做出示范,使學生受到啟迪。
2.學生嘗試,掌握提問的法則
(1)對需要用數學知識解釋的現象和事實提問
如:圓的認識中,可以設計三個動物分別騎方車輪、圓車輪、橢圓車輪的車比賽的情境,學生立刻對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的,車軸為什么要安在它的圓心上產生了強烈的疑問。
(2)遇到日常概念與數學概念矛盾時提問
如:生活中比賽結果常有幾∶0,而“比的意義”中,比的后項不能為0,學生立刻想問:“為什么比的后項不能為0,而比賽結果卻常有幾∶0呢?”
(3)對出現聯系的數學知識提問
如: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可先讓學生計算長方形的面積,隨后推出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計算。于是學生自然而然會問出:“長方形面積可以用兩條相鄰邊相乘計算,平行四邊形是否也可以用兩條相鄰邊相乘計算面積呢?”
二、讓學生有機會解決問題
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每個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問題,教師要改變原來那種走過場,講形式的局面,不能提完問題就算了,要善于捕捉學生高層次的問題,并引導到問題的解決中來,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獨立嘗試解決
在一年級學生學完加減法應用題后,創設租車情境:18個小朋友去春游,現有11座的車兩輛,6座的車三輛,4座的車五輛,你能想出幾種租車方案?怎樣租車空座最少?怎樣租車最優惠?把這題作為最后的思考題,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第二天,大部分學生設計出了自己的方案,最后達成共識:除了考慮沒有空位,還要考慮每輛車的價錢,考慮車是否舒適。學生設計租車方案,交流設計理由,既培養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又體會到解決不同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考慮,設計方案時還要考慮到實際需要。
(二)合作探索解決
不同的學生在探究同一問題時,往往有不同的思路,在問題提出后,激發學生的交流意識,使他們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共享共進,在合作中學會爭辯、接納、欣賞、改進。如:教學“分數與小數的互化”時,先和學生玩一個游戲,由學生隨機報分數,然后我很快就判斷出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數。游戲之后,學生很吃驚,立刻想知道一個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與什么有關,通過討論,學生發現分母是4,8,25,100的分數可以化成有限小數,而分母是3,7,9,11,39的卻不能,我進一步啟發討論“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與分母有怎樣的關系?”學生相互討論后最終得出:一個最簡分數,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其他質因數,這個分數就能化成有限小數。
(三)解決生活問題
數學教材中的問題多是經過簡單化或數學化了的問題,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的思考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必須善于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發散性和趣味性的問題。學完比和比例知識后,可以開展數學活動“綠化校園”。請學生事先實地測量,應用比和比例的知識設計美觀實用的新操場平面圖。上課交流時,學生結合設計方案提出了很多問題,如:要鋪設人造草皮,就要知道人造草皮每平方米多少元和鋪設面積,操場要考慮安全隱患最好鋪上橡膠地磚,就要計算需要多少塊地磚等等。這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再次開展社會調查,尋找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數據和方法,教學活動就自然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因此,在教育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能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并注意引導學生解決高層次的、有價值的問題。這樣才能造就出更多有發現力、創造力的人才。
作者單位:南京市江寧區銅井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