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未來的建設者、創造者。他們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術,還要有革新精神和創造本領。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小學美術教育有利于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因而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兒童的創新精神的培養,成了現代小學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玩中做,激發學生興趣
不少老師認為美術課不用激發,學生的興趣就很高昂,可我們有多少老師真正想過學生對美術課表現出的興趣,有很大一部分來源于沒有考試壓力和升學負擔,心理很輕松,所以愛學。對于學生,只是喜歡美術課上,相對寬松的環境和空間,并非真正都很喜歡美術這一學科。這也是上美術課學生都喊喜歡,卻少有優秀作業的原
因之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非智力因素中,興趣是最活躍的因素”,人的興趣的發展,一般要經過有趣、樂趣、志趣三個階段。要想讓美術學科真正在大多數學生心目中有一席之地,就應充分利用美術學科的特點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接著要引導學生從有趣逐漸趨于穩定,向樂趣轉化與快樂的情感體驗相結合,推動樂趣上升到志趣階段,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美術學習、探索中去。那種設樣立模式的教學早就過時,只會壓抑學生,讓學生失去興趣。“玩”對于小孩子來說是最“有趣”的了,怎樣才能讓學生玩起來呢?這就要靠我們老師不斷挖掘教材內容,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來讓學生“玩”,在教《美麗的印紋》一課時,我在地上鋪了一張大紙,讓學生粘上顏料,用手用腳底去按印,學生覺得有趣極了,積極性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在按印后我又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這些按印好不好看?像什么?小朋友唧唧喳喳就炸開了鍋,與此同時學生就體會到了自己的按印不僅是有趣的,而且是有用的,他們也是一件作品,這樣學生就體味到了按印的樂趣,了解到了“創作”也是一件“簡單”的事。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指的是一種發現新問題、探求新方法、尋求新結論的心理取向。在教學中培養學生不墨守成規,具有創造性學習的心理要求。(1)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必須轉變觀念,確立以學生為主體地位,構建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選擇學生內容。(2)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培養創造意識,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去發現問題,它是建立在本人的知識和興趣愛好上的區別于他人的東西。
三、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1.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訓練。創造性思維包括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前者求異后者求同,只有通過思維的發散,求異求新,才能從已知信息中產生新異獨特的新信息;但如果沒有集中思維,發散思維也將一無所獲。創造性思維是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的結合。進行一畫多變,是訓練發散思維的有效途徑。培養學生發散式思考,一般可分三步:第一步,布局求變,同一個內容,畫面布局求異。第二步,采用添加的方法,豐富與充實畫面。第三步,色彩的變化,使學生繪畫變得豐富多彩。
2.直覺思維和靈感訓練。創造性思維能力也表現為直覺思維和靈感,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大膽想象和摸索求新,如剪紙教學,教師通過講演剪紙方法和過程后,學生先模仿教師的方法稱實踐,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試驗新的折疊方法、新的畫稿,剪出新圖案,這種直覺思維比一教一練豐富而活躍的多。
四、創造個性的塑造
學生的創造性學習素質,除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也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主要表現在自信心、獨立性等,美術教育對于小學生來說,主要是強調感受美的審美情緒的體驗,無論教學生繪畫或手工制作,都離不開激發兒童審美的情緒需要和愉快情緒體驗。
五、玩中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美術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學生的人格的健全,素質的提高,并非光是技能技巧的掌握和賞心悅目的作業,即要學生在玩中有所學,更要讓學生在玩中有所得,這里的“得”應是影響學生一身的良好品德和習慣等。于是,我們以“小超市”“小畫廊”等形式讓他們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評價,讓他們去了解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學會欣賞美、評價美,形成平和的審美心態,個性化的審美角度;在小組比賽中形成正確的競爭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美化環境,美化生活的良好習慣;在收拾整理中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等。
總之,美術課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鮮活生命力:生動的內容、豐富的色彩、寬松的氛圍、開放的體系、教學過程的情趣性、表現活動的自主性、評價標準的多樣性等等,這些都靠我們第一線的教師不斷地去挖掘、去豐富,讓我們的小朋友在玩中、學中成為一個愛美、懂美的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李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