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過一堂公開課。課題為《長江三峽》,老師就只是放了一段長江三峽的風光’片,沒有更多的文本分析,沒有整體感知文字,給人感覺完全背離了文本閱讀,忽略從文字中感知的過程。這樣來運用多媒體的不在少數,有些多媒體看似花花綠綠,花樣百出。然而并沒有很好地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目標,相反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因此這樣的多媒體技術是不合格的,甚至是走進了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的誤區。正如有位老師說過,我們不能只顧“點擊”鼠標,而忽略了自己“點撥”者的角色。
在“雙主”模式下,我們無論運用什么樣的教育手段都不能離開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來突出教育重點和難點。做到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從而實現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首先要合理,合理就要做到把握好課件與教材的關系。吃透教材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教師在授課之前必須仔細研究教材。我們更多的應該是好好研究教材,把握文本,引導學生從文字獲得審美感知。如果教師只是把教參上的答案打一下,或是把什么地方搜來的名家之說往幻燈片上一放就算完成了,沒有自己的思考認識,落實不了知識點,打著現代化教育的幌子做著最老套的傳遞者。更有甚者對自己打出的答案也不甚了解,只是為了湊幾張片子而已,“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實在是走入了現代化教育的盲區。教師的任務不是將教材內容原封不動地硬喂給學生,進行“填鴨式”的教育,而應該充分調動自己知識的積累,帶著自己的文化積淀,激發學生情感,陶冶學生情操。因此只有在分析好教材、處理好教材的基礎上才能夠考慮如何運用多媒體來優化教學過程,而不是閉上眼睛,勾畫空中樓閣。
合理就是要處理好教師“點撥學生”與“點擊鼠標”的關系,教師在課堂頻繁點擊鼠標會忽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只顧著按動鼠標或是心里老想著下一張片子是什么,學生的回答與設定的答案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該怎么辦等等問題。教師在課堂上應該起的主導作用根本毫無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成了一句空話。在整個授課過程中,師生的雙向交流少了很多。教師面對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學生,而不是呆板的機器,要讓學生獲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就需要老師的啟發、引導和點撥,啟迪學生的智慧之光審美之心是每個老師的責任。
合理還要注意適量、適用。過猶不及這個成語大家都知道,多媒體的應用不應該是多多益善。應該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依據所須達到的教育目標,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選擇現代化教學媒體。利用其可以一定程度上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的優勢,與傳統的教學媒體合理結合,豐富課堂教學,充實直觀內容,強化直觀效果,豐富感知材料。不可脫離文本隨意地使用可有可無的多媒體。
然后需要優化。優化是針對教育效果而言。教五定法,但教學總需要有—個最直接的反映,教學效果需要達到最優化。師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都應該有所得,學生有知識的吸收,文化的熏陶,能力的鍛煉,老師也應該從中獲得新的啟示。最優化的教育效果應該是師生雙方均有滿足感。
還有個實例。在一堂古詩詞賞析課上。授課老師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優勢,將傳統教學中的有效手段與先進的現代教育手段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借課件變抽象為具體,拓寬時空維度。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他先從聽覺人手,讓學生聽名家的誦讀。從誦讀中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然后再回到文本,在教師的啟發點撥下,從詩歌中詩人選用的意象來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然后在配合音樂學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讀。誦讀本來就是詩歌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手段,也許教師本人未能處理十分到位,那么就完全可以借助音像資料來給學生直觀感受,帶動他們進入詩的境界,以此來體會文字給人帶來的審美愉悅,體會詩歌的無窮魅力。
這樣使用現代教育技術,也許并不花里胡哨,也沒有太多的支持軟件。但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有了多媒體的合理參與又不完全與有效的傳統教育手段分離,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使學生能進入到詩歌的境界之中,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這應該說就是比較成功的。
以上是對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輔助教學的一點思考,在現代化教學這條路上已經有很多人給了我們啟示,也有許多專家為我們指出了問題與不足,我們這些在教育一線的教師也在自己的摸索中漸漸成長,跟頭摔多了,走路自然會更小心,更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