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質量的提高,關鍵看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效能高低是衡量課堂教學質量優(yōu)劣的標志,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效能有其重要意義。教育中的主體間性問題,近年來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簡要分析主體問性角度下課堂教學中師生交往關系的問題,重點論述了師生之間主體間性的重建對提升課堂教學效能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課堂教學 主體間性 教學效能
課堂教學是現(xiàn)代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課堂教學質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而課堂教學效能高低是衡量課堂教學質量優(yōu)劣的標準。說到課堂教學,除了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境這些物質因素外,人的因素是最為重要的。所以,教師和學生,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能高低。
目前基礎教育界普遍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觀點,肯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卻用“主導作用”遮蔽了對教師地位的回答,造成了教師主體地位的喪失。教育中主體間性問題的提出,從理論上解決了這一問題。教育主體問題的研究從教師和學生誰是主體開始轉向師生如何共為主體的新視角,這無疑為課堂教學注入一股活力,對于課堂教學效能的提升,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一、主體間性問題的產(chǎn)生
1.哲學中的主體間性
哲學對主體間性的思考源于西方哲學對現(xiàn)代主體性的反思。由于人們對個人主體性的過渡發(fā)揮,導致了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人的疏離。所以,從20世紀上半葉開始,西方哲學關于主體性研究開始轉向主體問性研究。
2.教育中的主體間性
進入21世紀后,對教育主體問題的研究從教師和學生誰是主體開始轉向師生如何共為主體。這一研究體現(xiàn)了師生關系從主客模式到主模式的轉變,力圖達到師生間的和諧,擺脫對立的局面。
3.課堂教學中的主體間性
葉瀾教授說過:“課堂教學蘊涵著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師生們的生命活力在課堂上得以有效發(fā)揮,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們的培養(yǎng)和教師的成長,課堂教學才有真正的生活,才有真正的靈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始終是教學活動的主動的直接的參與者。教師不僅是學生自身發(fā)展的助手,幫助學生發(fā)展自己,找到其發(fā)展自我的方法和道路,而且?guī)蛯W生確立觀念,指明方向,成為批判性的導師和靈魂的向導。
二、我國課堂教學主體間性的缺失,導致課堂教學效能低下
1.學生主體性的缺失,導致課堂教學效能低下
皮亞杰說過,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習的能動性,與把學生置于消極被動的客體地位,壓抑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是新舊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的分水嶺。
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喪失。教師是權威的代表,學生成為消極的教育對象,談不上是教育的主體。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師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最終目的。在新課程實施中,教師基本承認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忽視學生對知識的探究,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被動的、機械的,因而阻礙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降低了課堂教學效能。
2.教師主體性的迷失,影響課堂教學效能的提升
新課程改革已經(jīng)是第八年了,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依然是教材的傳話筒、高考的領路人、分數(shù)的打造者。表面上教師的主體性很高,有很強的權威性,掌握著學生的命運和發(fā)展,但事實井非如此。在國家層層課程機制下,教師只能決定“怎么教”,卻無權決定“教什么”。教師被各種規(guī)章制度和量化考評緊緊約束著,造成教師無主體性意識的結果。教師捧著國家制定的課程標準這一“金科玉律”,圍繞著學生這一教學中心,把教學過程簡單的淪為學生的分數(shù)提高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失去自己的思想和創(chuàng)造性,教學策路和教學行為沒有創(chuàng)新,不能有效地實施教學,影響了課堂教學效能的提升。
三、重構師生之間主體間性,提升課堂教學效能
課堂教學效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決于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學方式的運用能否在學生身上起到作用也首先取決于學生對教師的認可、接受和配合程度。在教師與學生間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對教學方式的落實起著首要而巨大的作用。
1.構建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程改革以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以及終身學習的技能等目標。因此,教師要注意有效引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能和諧地生存和發(fā)展。在打好雙基的同時,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學會學習,并能形成自己正確的價值觀,這為提升課堂教學效能打下了基礎。
2.重建教師的主體性
教師要重建自己的主體性,首先教師要采用適當?shù)慕逃椒▽逃齼热葸M行一定的拆分和重組,并通過講解和啟發(fā),讓學生自主、能動地完成學習任務;其次在教學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并拓展知識面,以提高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充分表現(xiàn)出自己的主體性,既要把教材、教育環(huán)境等因素作為自己的認識客體,又要在學生主體性培養(yǎng)中凸現(xiàn)自己的主體性。只有把握好教師的主體性,才能更好地進行有效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能的關鍵也在于此。
課堂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主陣地。關系到學生的生存發(fā)展,影響著學生的一生。主客體理論指導下的課堂教學無視學生鮮活的個性,抑制了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課堂教學效能的低下。主體間性課堂教學回歸到了課堂教學的本質,課堂教學要改革必須重建主體間性課堂教學。通過主體間的相互理解,師生共同創(chuàng)設教學意境,主體間的坦誠交往,師生情感也達到了共鳴。在主體間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時時進發(fā)在主體問性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也會得到很大提升,這樣的課堂教學是有效而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