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教學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觀,小學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樹立新的課程意識和教育理念,實施新的教學策略,運用全新的評價理念,全面公正地評價學生。
關鍵詞:新課程 小學數學 教學策略
課程改革是社會和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教師角色轉變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新課程的改革不僅是一種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種觀念的改革,廣大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完善教學策略,在教學實踐中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一、教學生活化與生活數學化策略
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系現實生活,在教學要求中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選材要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創設符合兒童好奇心理特點的數學情境,將教學內容或以生活中的畫面展現,或以游戲的形式呈現,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興趣,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能力。
二、教學結構化策略
課程結構是課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組織,它是課程體系的骨架,主要規定了組成課程體系的學科門類,以及各學科內容的比例關系等,課程結構是針對整個課程體系而言的,課程的知識構成是課程結構的核心問題。隨著社會發展,學科教學量日益增加,教師要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必須實施結構化教學。讓學生掌握課程的基本脈絡,以此形成自身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果。教師要通過不斷的課堂總結,讓學生逐步掌握所學習的知識點之間的連貫性。
三、教學邏輯性策略
邏輯是人的一種抽象思維,是人通過概念、判斷、推理、論證來理解和區分客觀世界的思維過程。邏輯是在形象思維和直覺頓悟思維基礎上對客觀世界的進一步的抽象,所謂抽象是認識客觀世界時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的過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教學過程中應該將邏輯知識滲透到數學教學中。
四、教學評價策略
數學新課程標準從素質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對學生新的評價理念和要求,強調數學課程的評價體系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評價應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樹立以評價促發展的新理念。
1.課堂教學評價要以正面激勵為主,面向全體學生,不僅要有語言評價方式,還要有形體評價方式,比如拍拍孩子的肩等,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學習過程的輕松愉快。
2.課堂教學評價要有技巧性和指導性。教師的課堂評價要有技巧性,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要有指導性,依據個體的表現對其進行合適的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有興趣和責任感。
3.課堂教學評價要有客觀性和綜合性。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由具體向抽象、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教師評價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一方面,根據學生參與課堂的情況和課堂學習任務的難易程度進行客觀評價;另一方面,根據學生一段時間(比如一星期或一個月)不同層次的課堂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評價。
在新課程標準體系上,對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觀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但要向學生輸送信息,還要與學生交換信息。同時更要接受學生反饋的信息。教師要促成課堂中信息的雙向交流和多項交流。課堂作為一個信息交換中心,教師要成為其中的主要信息交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