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戰是20世紀前半期留給我們的時代印記。20世紀以前,人類從未有過“世界級”的大戰,但是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卻將30多個國家卷入其中,被當時的人們稱為“結束一切戰爭的戰爭”。然而,僅僅過了20年,大戰再次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全世界的獨立國家幾乎無一幸免,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幾乎毀于一但。那么,兩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為何都是德國?本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因素:
一、歷史因素
1871年德國的統一,為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它使法國、奧地利受到削弱,德國一躍為歐洲強國,從而改變了歐洲的國際格局,也為德國的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普魯士的舊制度和軍國主義傳統都被保存下來,統一后的德國成為歐洲最富侵略性的國家。
二、政治經濟因素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加劇,導致列強的力量對比發生顯著變化。后起的德國超過英國、法國,它們要求按新的力量對比重新瓜分殖民地。新老帝國主義爭奪殖民地和霸權的斗爭日益尖銳起來,并形成了錯綜復雜的斗爭。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向賽爾維亞宣戰,8月1日,以英、法、俄為核心的協約國和以德、意、奧為核心的同盟國兩大軍事集團的有關國家紛紛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一二十年,資本主義的發展極不平衡,德國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迅速增長,強烈要求從英、法、美戰勝國手中奪取殖民地和市場。在經濟危機嚴重打擊下的德國,統治階級越來越傾向建立強權獨裁政府,對內鎮壓群眾運動,穩定統治秩序,對外繼續打破凡爾賽體系的束縛,奪取勢力范圍和世界霸權,結果德國首先發難,挑起了戰火。
三、民族因素
隨著19世紀的逝去,西方國家的民族主義逐漸失去了維護本民族正當權力和利益的進步性,蛻變為維護世界和資產階級統治集團利益的極端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并給人類帶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一戰后戰勝國對德國的駭人聽聞的掠奪,使戰后極端民族主義和復仇主義在德國達到歷史上的最高點,希特勒的納粹黨得以建立法西斯專政。德國法西斯的征服國策,西方國家對其實行的綏靖政策,使法西斯的侵略氣焰更加囂張。1939年9月1日,德軍以閃電戰的方式襲擊波蘭,9月3日,英國法國只好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總之,兩次世界大戰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冷戰也以其獨特的方式宣告結束。世界正在和平與發展的大潮中,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的過程中進入新的千年。但是,如何有效地避免戰爭,持久地維護世界和平,仍然是人類最為關心和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因此,各國政府和人民應該更加理性地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拋棄種種極端的觀念,特別是幾十年來形成的冷戰思維,共同創造繁榮與持久和平的新世紀。